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访第12批选派坦桑尼亚医疗队队员张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4日13:37 大众网-鲁中晨报

  在山东,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远涉重洋,割舍对妻儿的关爱、父母的孝敬,以白求恩为榜样,全心全意为坦桑尼亚人民服务,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赢得坦桑尼亚政府和人民的尊敬、信赖和赞扬,为中国人民赢得了支持和信任。他们就是承载着健康和友谊的使者——援外医疗队。目前,有1000多名山东医生参与过这项工作,淄博有40多名。

  38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了坦桑尼亚的城镇和乡村。他们的工作代代相传,从未间

断。回忆起当年援外的工作、生活情景,不论是新队员还是老队员都记忆犹新。

  昨日,记者见到第12批选派坦桑尼亚医疗队队员、现山东侨联医院副院长张增。转眼间,14年过去了,和大多数选派坦桑尼亚的淄博医生一样,坦桑尼亚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乡风民情依然深深留在他心底。

  1991年,第12批选派坦桑尼亚医疗队的通知下来,淄博有两个名额。卡着“政治过关、技术过硬、英语通过”的条件,张增与淄博市第一医院的张春初大夫作为淄博最权威的耳鼻咽喉和心血管专业大夫远赴坦桑尼亚。“到那儿的第一印象就是,不愧是热带气候,蚊虫肆虐,传染病很多,不但威胁着当地人民的健康,也同样威胁着我们医疗队队员。”张增回忆说,疾病多、医生少、语言不通是最大的困难。“在我工作的马瓦省,单纯就耳鼻咽喉科来讲,只有5个医生,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医疗需求。特别是药品的供应极其缺乏,很多疾病都得不到治疗。”

  让医疗队队员非常不适应的还有语言问题,英语是坦桑尼亚的官方语言,虽然医疗队员都有一定英语基础,但斯瓦希里语是坦桑尼亚的国语,很多患者来自偏僻的农村,只能说方言,中国医生常常需要通过坦桑尼亚医护人员的协助,才能弄清患者的病情。“我们那个时候是采用3种语言交谈,英语、斯语,还有一种叫世界语。所谓的世界语就是手势,打手势。有时候为了说清楚一句话,我用英语交谈不通,那么我再加上斯语。斯语不行还有手势,这样才能和患者交流。”

  “在坦桑尼亚工作了两年,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曾经抢救过尼雷尔总统的哥哥。”采访中,张增给记者讲述了一件让他最感动的事情。

  马瓦尔先生是尼雷尔总统的哥哥,1992年,80多岁的他突发心梗心衰,举国上下包括总统本人对此非常关心。根据当时的医疗条件,他们的首医官就提出了要转院,去英国。“去英国也可以理解,但让中国医生感到意外的是,总统本人表示,‘中国医生抢救得非常成功,卓有成效,我相信中国医生,还是请中国医生治吧。’”张增说,这是给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总统先生说这样的话,不但是对医生的肯定,而且也是对整个中国医疗队工作水平的肯定,“我为我是一名中国医生感到自豪。”事实也证明,中国医生有这个能力,经过三天三夜的抢救,他们硬是把马瓦尔先生从死亡线上拽了回来。

  张增说,在当地医务人员的配合下,中国医生既用现代医疗技术诊治了大量的常见病、多发病病人,又把中国传统医药以及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法带到了那里,成功地治疗了一些疑难顽症。医疗队的队员们在防病治病的同时,还通过言传身教、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培训班的方式,毫无保留地向当地医务人员传授医术。(a6)(记者 孙玲玲 通讯员 刘滟 高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