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现代版“蒲松龄”,高考爱你不容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4日14:16 正义网

  38岁农民曹湘凡今年参加第十二次高考再度失利,只上了专科线的他拒绝到民办大学免费就读,准备来年第十三次参加高考。(《长沙晚报》7月3日)

  如果说,此前关于这位曹先生年近不惑仍矢志不渝的报道还能激励青年人的斗志的话,那么,这次失利和准备13次高考的“雄心”多少让人感觉到不自在,对这位现代版的“蒲松龄”,我们不能简单地付诸一笑。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封建科举制度下,寒门学子以攻书应试为业,做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美梦。有的美梦成真,金榜题名衣锦还乡;有的痴心不悔,终老于清灯黄卷;有的因梦生痴,或范进中举般发疯变傻,或蒲松龄式著书立说,寄情于鬼魅狐仙,当然还有流毒到孔乙己的“回字有三样写法”。

  高考—大学—就业,在这个完整的链条下,“考大学”一度是农村学子进城“拿铁饭碗”的唯一途径,“知识改变命运”使高考具有很高的含金量,自然出现莘莘学子挤高考独木桥的情况。但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生毕业打破了分配“铁饭碗”的传统,多种模式就业对他们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大学与就业不再划等号。高考作为进入大学的前置条件和门槛,也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曾经的神秘感和诱惑力。

  曹先生先后经历了12次高考,应该深刻感受到教育转轨带来的变化,为了准备历次高考,他也饱读了诗书,对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并不陌生。但他仍然抱定考“本科大学”的目标,在城市以家教为生,不坠“青云之志”。现在的问题是,尽管他对高考这样痴心不改,但遗憾的是高考总跟他开着玩笑,高考也许并不忠爱于他。

  那么,高考为何如此作弄人?高考作为选拔考试,在用什么方法选什么样的人才上,要有鲜明的指导性。在人才竞争成为重要因素的今天,高考更多地注重了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核,尽可能避免出现高分低能。从这个角度讲,高考衡量人才的准确性应该是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除了一两次临场发挥失常的因素外,高水平的考生应该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我们很难想象,经历12次高考,每次都那么发挥不正常,这只能从另一个侧面表明,象蒲松龄不适合科举一样,曹先生不适应高考,高考选拔英才的条件,曹先生可能并不具备。

  其实,既然明知道死读书已经无法实现梦想,还要以九头牛拉不回的犟劲去耗尽年华,实在是很不理性的冲动。我们提倡理想鼓励奋斗,但我们不主张蛮干。作为生活中的人,我们需要理想,更需要面包,如果在两者不可兼得时,恐怕还是先填饱肚子为上策。比如38岁的曹先生,眼下就应该想想如何不让自己的妻儿跟着受苦受穷。

  说到底,每个人都有梦,但不是每个梦都可以实现,主观努力仅仅是一个方面,客观制约则是更重要的另一个方面。忽视客观,光有“革命热情”恐怕是不够的。

  夹着书卷教出不少大学生的曹先生,是否应该放下书本,正视一下自己呢?别做现代版的“蒲松龄”了,因为高考,想说爱你不容易。

作者:戴求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