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国首次在海洋进行带标记鱼苗投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4日21:08 新华网

  新华网天津7月4日电(记者孙洪磊)天津市水产部门4日上午在渤海投放了20万尾牙鲆鱼苗,其中有8000多尾鱼苗的身上带有颜色鲜艳的荧光标记。有关专家表示,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海洋尝试“标记放流”,渔业部门今后通过回捕获得资料,将更有针对性地对海洋渔业进行保护性开发。

  记者4日上午在渔政船上看到,许多大塑料袋填充好氧气后密封起来,一条条小牙鲆

鱼苗在里面游来游去。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航行来到渤海外海后,渔政人员纷纷把塑料袋打开,将鱼苗投入大海,海面溅起片片洁白的水花。其中,有几个塑料袋里的鱼苗十分特殊,记者随意捞起一条,发现鱼苗腹部内有一条明显的红色条状物。

  天津市水产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房恩军说,这次除了20万尾经济鱼种的增殖放流以外,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标志放流”。技术人员采用一种含荧光剂的可植入医用硅胶,将其注射到牙鲆鱼苗的腹部皮下组织,这种荧光剂是无毒的,不会对鱼造成任何伤害,而且放流后若干年都不会掉色,在荧光手电筒的照射下还会映出强烈的荧光。

  据介绍,渔业部门在“标志放流”一段时间后,将进行回捕并开展研究,如果渔民捕获带标志的鱼后上交渔业部门,还可以得到一尾50元的经济补偿。通过测量鱼体生长速度、洄游路线、适宜海域等一系列鱼体生理机能,渔业部门可以掌握该鱼种在渤海海域的生长情况。这一措施将对恢复渤海昔日生机,保护我国海洋渔业资源起到积极效果。

  记者了解到,我国曾在长江和黑龙江分别进行过中华鲟和大马哈鱼的标志放流,但都是在内陆河流开展的,这次海域放流在国内尚属首次。

  据介绍,海域放流在西方大洋沿岸国家的渔业部门已经较为普及,这次试验性放流如果取得成功,今后一到两年内,我国将有可能在沿海大规模推广标志放流,为未来实施保护性开发,促进我国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