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请给书记、县长培训班上“保护文化遗产”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5日00:00 红网

  读新华社《爱深深,痛绵绵——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调查》,深为我国文化遗产的尴尬现状爱痛交织,痛甚忧甚。想到中央正在办全国5300多名县委书记、县长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培训班,因此建议,给书记县长们上一上“保护文化遗产课”。

  如果说,文化的骄子在城市,那文化的母亲则在农村。因为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俗民风民歌民艺等民间文化,还是物质文化遗产如古村落古民居等古建筑文化,或者作

为多样性地长期共存的各民族文化,大多都遍布在水乡、平川、大塬、山寨等广大农村。农村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圣土,文化母体。作家陈大新去江南旅游,见“江浙一带六个有名的古镇,江苏的同里、用直(注)、周庄,浙江的南浔、乌镇、西塘。西塘是开发最迟的,所以也最接近原貌,水乡风味十足”(《新民晚报》)。越是开发得晚的地方农村风味才越足,反过来说明开发得早的农村,其原有文化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面临着一个如何对待相当数量的古民居、古建筑、古村落的问题。因此,保护农村的文化遗产,就是书记和县长们必须在头脑里摆正位置、在工作中摆上日程的课题。

  回顾我们城市化建设的不长历程,人们高兴于城市长高了、变大了、扮靓了的日新月异,赞叹城市改造的辉煌成就;然而,看到老街古屋被推掉、历史文脉被挖断,文化的记忆将要随着文化标志一起消失,只能感叹文化骄子面目模糊的匪夷所思。笔者身处中小城市,看到的只是居住地的一个点,见到的只报上批露的“屈原改行当小贩、阿炳故居掀屋顶”等尴尬事;而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看到的却是面。不久前他在南通呼吁道:“中国的城市改造,说实话是有教训的,就是现在六百多个城市千篇一律,基本上没有城市的个性了,或者说,没有文化内涵了。这是多么大的损失啊!当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身首异处的时候,我们也许会面对迈入现代化社会的同时倒退回史前蛮荒时代尴尬境地。”

  “在审美意境中,我们深深地爱着保存有自己文明密码的文化遗产,真正爱深深;在现实惊异中,我们痛彻地哀愁于这些遗产正在成为记忆中的碎片,所谓痛绵绵。”审计报的现状调查,证明了冯骥才先生的警世之言并非危言耸听。十多年来的经济发展,是速进的发展也是仓促的发展;城市没有来得及对历史的文化进行认真的思考就迈开了拆迁的大步,使得一些文化遗产荡然无存,一些文化形态遭遇破坏。片面政绩观和经济效益观使地方官员和开发商有意无意地形成合力,成为弱化传统文化、割断历史文脉的难以阻挡的力量。现在,这股浪潮漫了向农村。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始,城市土地卖得差不多了的地方官员,又把眼光转向了农村。有的计划横平竖直棋盘式的别墅村、中心村、公寓楼,却不考虑既作为农民劳作起居内容、又作为母亲文化内容的鸡鸭牛羊、肥堆沼池、草垛谷仓如何安排和建设;有的设想在X平方公里内重新安排Y个居住点,却不考虑如何使母亲文化的载体古村落、古建筑得到保护和提高;有的刻意建设生态村、保护区,却不考虑首先保护好母亲文化的生态和完善。这些计划在作为政府的规划、县委的决议出现时,无不具有宏伟性、严肃性和必行性;然而,作为主持过城市改造的书记县长们,难说不会随着惯性驾轻就熟地把拆迁的经验和力量使到农村去,难说潜心理中没想把农民像城市居民似的一层层地摞起来,把土地腾出来卖出去,以换取本届任期的财政收入和个人政绩。卖祖宗地,赚子孙钱,在民心工程中夹私心工程,不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

  文化革命的前辈曾经说过,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遍布华夏的古村落,融自然山水、伦理道德、民风民俗、思想理念、建筑特色于一休,生动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鲜明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是母亲文化最有效的载体,也是我们最后的宝贝和堡垒。前人留下的乔家大院,让今人看到了当年的民居文化和晋商文化,今人留什么给后人呢,如果搞成个不你不我不土不洋不中不西的四不像文化,那我们将如何面对世界,又如何面对后代呢。

  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偏离民族特色、千篇一律的现代楼宇,城市改造的教训不能再在新农村建设中重演。因此,对已经主持过和正在主持城市改造的、且又即将主持新农村建设的书记县长们,讲一讲城市改造的得失,讲一讲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的文化与经济、历史与世界的价值,讲一讲保护文化遗产的内容意义及其久远的文化、经济、社会效益,就显得特别重要和急切需要了。因此,为参加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的书记县长们上一上“保护文化遗产”课,就显得刻不容缓了。让谁来讲呢,就请冯骥才先生去授课,如何?

稿源:红网 作者:朱兆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