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宜居的理想与现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5日00:00 红网

  有意思,民调显示北京市政有点儿“嫌贫爱富”了!多种评估一致表明,北京“宜资度”全国领先,“宜居度”却大幅倒退;倒不是所有人都觉得北京“不宜居”,越是有钱人越觉得住在北京很爽,而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人则更多地表示“不满意”。(7月3日《中国青年报》)

  我信服这样的调查结果,恐怕不仅仅是北京的市政建设“嫌贫爱富”,许多城市也

是这个名堂。市政建设对低收入家庭关注不够,确实能够构成“现实的损害”。宜居是一个城市市民的共同理想,但这一理想与现实有着很大距离。市政设施本来是政府向公众提供的公共物品,它的配置必须是公平均衡的,否则就会加大外在的贫富间离;但城市公共资源是有限的,甚至是稀缺的,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往往有意无意地向“富者”倾斜。

  7月1日环法自行车赛开赛,央视前方记者特别报道了法国大力开辟自行车道、鼓励市民骑自行车出行,让我看了很感慨。而在纽约,有一个遍布社区的民间组织,叫作“步行者的权利”,宗旨是在每个社区创造一个“使用安全、步行方便的环境”。可是在我们国家,一些城市为了缓交通、造气派,宣布取消自行车、压缩步行道;个别城市甚至还就取消自行车道进行立法,并为自己的城市没有自行车道而沾沾自喜。有的城市尽管没作“取消”之举,但把自行车道弄得胸脯那么大,把人行道弄得屁股那么大,把盲道弄得巴掌那么大,这样的规划设计,当然是为“汽车霸权”大开其道,是典型的“嫌贫爱富”做派。

  有个著名的“国际花园城市大赛”,其中“花园”的原文是“LIVALBE”,实际上应该译为“宜居”更合适。第九届国际花园城市大赛去年末在西班牙拉克鲁尼亚举办,国际专家们所关心的,绝不仅仅是花园般绿化的面积和比例问题,也不是要求将城市建得美轮美奂、尽善尽美,而是如何使它真正“宜居”,既出于居民的自愿,又不超过他们的承担能力,而最终使最广大的市民得到广泛的实惠。专家的问题都是围绕着“宜居”展开的:你们扩大绿化面积,建设花园城市,居民们是否支持?他们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你们怎样保证普通居民发表意见的机会?怎样保证环境的持续进步?等等等等。其实,只要多听听普通老百姓的意见,那么一些“嫌贫爱富”的举措就难以出台。

  城市的管理者,往往是从自身经验与需求出发,来规划、构建、管理城市的公共设施的。因为经常坐小车出行,所以深切地感知到“行车难、停车难”,但不知道或不太知道“骑自行车难”;因为通常不用步行,所以难得去考虑人行道怎么办。某地将一些机动车道拓宽之后,让非机动车道、绿化树以及人行道“粘合”在一起,可是为了使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有所区别,又把人行道做得高出一寸,这样“高出一寸”造成的麻烦是,使许多骑车人被那高出一寸的坎儿给“别”倒,这就是“高出一寸的陷阱”,可是,不骑车的人怎么知道这样的“生活经验”?和谐、宜居的城市空间,肯定是人性化的空间,而不是让艰难的骑车人一不小心就摔跤的“空间”。歧视自行车、压缩步行道,是对经济条件较差人群的一种歧视,抬升了普通人的生存成本,严格来说这侵犯了百姓的道路交通使用权。只为少数人提供宜人优美舒适空间的,不可能构成真正的“宜居城市”。

  美国作家克·莫利曾对城市说过很不客气的话:“所有城市都是疯狂的,然而是华丽的疯狂;所有城市都是美丽的,然而是冷酷的美丽。”城市建设如果固执地“嫌贫爱富”下去,那么就是这一结果,距离真正宜居越来越远;作为首善之都的北京已发现了这个问题,这是好事,其他城市应该记取。

稿源:红网 作者:徐迅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