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印度离我们有多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5日01:00 环球时报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印度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近邻。记者日前参加了中国外交部组织的一个新闻团赴印度采访,一行13人当中,没有一个人去过印度。印度带给我们这些初访者的一个共同感受是:原来我们对印度的了解竟然这么少!

  “印度是我们遥远的近邻”

  “印度真远!”踏上行程后,许多人发出了同样的感慨。从地图上看,北京到新德里的距离和到曼谷差不多,原以为坐飞机4个多小时就能到。结果,记者团一行搭乘的航班从北京首都机场出发,先抵达香港,等待3小时后换乘班机再飞往新德里,整个旅程花费12个小时,而北京直飞纽约也不过13个小时。

  由于客源较少,北京到新德里至今没有开通直航。中国内地航空公司经营赴印度航班的只有东航一家,每周4个班次,从上海飞新德里。与中韩间每周380个航班相比,中印之间的航班实在太少了。记者团出发当天恰好没有东航航班,只能搭乘香港港龙航空的飞机,不但要在香港等候3个小时,还要多飞一段距离。

  众所周知,喜马拉雅山是中印之间的天然屏障,让记者没有想到的是,这道天然屏障即便是在航空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还依然那么高大——为了避开喜马拉雅山,飞印度的航班不能走直线,要绕经曼谷。喜马拉雅山上空强劲的升降气流、高空风以及每年长达5个多月的雨、雾季节,使这段航线成为客机的禁区。同行的记者感慨说:“印度是我们遥远的近邻。”

  中印两国总人口24亿,每年双边往来却只有40万人次,不及中国与新加坡的1/4,更无法与中韩每天1.5万人次的往来相比。民间往来太少,致使中印人民彼此疏远。印度懂中文的人极少,以至于当地人开出中文文件翻译“每页100美元”的高价;孟买街头卖工艺品的小贩认得美元、日元和新加坡元,但当记者打算拿出人民币付账时,他十分为难地摇摇头……对于中印两国人民来说,彼此间的心理距离要比实际的地理距离遥远得多。

  一位在印度工作多年的外交官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他去印度西部旅游,当地船夫问:“先生是从日本来吗?”“不是,”他反问,“为什么认为我是日本人?”船夫回答:“因为日本是印度的朋友。”中国外交官说:“我是中国人,中国也是印度的朋友。”船夫摇摇头说:“不,中国是印度危险的朋友。”船夫的话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印度人的心理,他们对中国的记忆依旧停留在数十年前。

  有一种坐着时光机器穿梭的感觉

  一下飞机,眼前的印度多少有点让记者失望。德里国际机场像国内一个中等城市的火车站,天花板上的壁画已经褪去了光鲜的颜色,有的地方斑驳脱落。乘客通道没有空调,运转中的风扇发出巨大的轰鸣声。等候入关的地方,机场工作人员的桌上摆放着一台笨重的摇把式电话机,记者一直没有看见有人使用它。

  走出机场,湿热的空气里有一股淡淡的酸臭气息,马路上尘土飞扬,街上最多的是被当地人称为“Scooter”的“摩的”,经常能见到四五个印度人挤在这种额定载员两人的小车里。印度公交车通常没有门和窗玻璃,多数乘客都是追车奔跑,抓住车门框飞身跃上车,下车就直接跳下来。印度司机开车是出名的疯狂,据说在印度的日韩公司硬性规定,不准员工自己开车上班,因为“不希望员工每天早晨带着满身伤痕或者恶劣的心境开始一天的工作”。由于常发生刮蹭,大街上行驶的出租车多数没有后视镜。街道两旁,不时能见到私搭乱建的窝棚,垃圾和污水散落其间,衣不蔽体的乞讨者看到游客经过,就伸开黑乎乎的手拥上去。在道边随地小便的人,就像在中国随地吐痰一样不稀罕。

  抵达印度第一天,记者随团前往距新德里约210公里的泰姬陵参观。通往泰姬陵的路据说是路况最好的,但我们在路上还是花了5个多小时。这是因为马路不分快慢车道,从小轿车到货车、轻骑摩托、三轮车甚至慢悠悠踱步的神牛,都在同一条路上走着。虽然是柏油马路,但目测就能看出道路修得不平,路边的标志写着限速80公里,实际上能跑到60公里就很不错了。印度在2003年才开始对它的第一条高速公路进行规划设计,现在真正封闭的高速公路总长只有200多公里。同行者感叹,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来到印度,就像回到了二三十年前的中国”。

  而在印度“硅谷”班加罗尔的高科技园区,记者看到了“另一个印度”。当记者迈进印度软件业第二大企业Infosys总部厚重的铁门,在荷枪实弹的警卫监督下通过安检后,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呈现在记者面前。地面一尘不染,四周绿草如茵,一栋金字塔形状的现代化建筑临湖而建,园区有游泳池、篮球场、五星级健身中心和现代的购物超市,免费的高尔夫球车载着员工和来访客人在园区中穿行。这里,所有见到的标牌都由英文书写,遇到的人都说着流利的英语,彬彬有礼,让人感觉如同身处美国硅谷最顶尖的企业。

  在印度,时常能见到这样两个对比鲜明的世界,几乎让我们产生错觉,好像乘坐着时光机器穿梭。

  感受“印度时间”

  在印度学会一个词:“印度时间”。坐印度的航班从班加罗尔到孟买,机票上写着8点半登机,到了时间不见任何动静。跑去问机场工作人员,他很平静地回答:“再等等”。又等了20分钟,还没得到通知,再问才知道,“晚了一点点”,这“一点点”是“航班延误了一小时”。工作人员似乎对中国记者们的缺乏耐心很不满,的确也是,乘坐同一个航班的印度人都在很安静地等着,只有我们像热锅上的蚂蚁。在印度工作的驻站记者说,按照“印度时间”,如果事先约好了9点见面,如果9点半他能来,那就是准时的。一本英文的印度旅游指南上也赫然写着:在印度,比约定时间晚半个小时是正常的。

  在其他方面也能感受到“印度时间”。新德里一个立交桥,据说修了两年了,还没完工;孟买当地人指着机场旁边一大片贫民窟说,10年前政府就说要把这块地扩建成新机场,每年只见议会讨论不见具体行动,倒是贫民窟的规模这10年增加了好几倍。记者采访印度议会时,问为什么一些领域对外资开放的政策公布出来很久,却迟迟不出台具体的执行措施,被告知“思想总是要快于行动,中国企业需要多一些耐心”。

  为什么不能快一点做事情呢?一名受访议员告诉记者,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做事情不能由一个人或一个机构说了算。就拿修机场来说,这项复杂的工程要经过议会讨论,持不同意见方要经过反复论证才能做出决策,达成“民主一致”很不容易。即便议会达成一致,如果有人提出新的质疑也要重新提交证据。如果赶上政府换届,决策者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就需要从头再来。这位议员说,这样虽然做事慢一些,“但是稳妥”。

  在印度逗留几天,记者碰到过七八次停电,好在各个机构都自备有发电机。对印度的民主制度有所了解后,再看一些当地媒体的报道,记者终于弄明白印度经常停电的根源。在选举的时候,政治家为了拉选票,向农民承诺可以用非常低廉的价格用电。这样的后果就是发电厂和电网因为电费收不上来而连年亏损,进而没有动力进行扩建,致使电力需大于供,产生恶性循环。

  自信的印度人

  在《福布斯》10亿美元资产以上的超级富豪排行榜上,印度有23人上榜,资产总额为988亿美元,甚至超过了长期称雄亚洲的日本富豪,登上亚洲首位。印度的穷人也不少,据统计,有3.5亿人每天收入不足1美元。熟悉印度的人告诉我,富豪和穷人都不能代表印度社会,前者多半并不生活在印度国内,后者则对印度政治经济缺乏影响力,印度的主流是3亿中产阶层。

  从印度的物价水平来看,印度1/3的中产阶层其实也就是刚刚脱贫的群体。听TCL印度公司的销售人员说,在印度卖得最好的是14英寸的黑白和彩色电视,挣钱买台电视是很多印度中产阶层家庭的目标。不过,印度中产阶层多半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谈起印度,他们经常用“伟大”、“奇迹”来形容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在孟买,一名印度人把海滨一排二三十层的高楼指给记者看,说:“看,多么壮观!”他的骄傲容易理解,因为记者在印度其他城市,很少看到7层以上的建筑。在孟买的富人区,一名老者执意要带记者从一处山坡上鸟瞰“伟大的孟买”,他说自己很幸运能够生活在“世界最棒的城市”。而乘坐飞机从孟买返回香港时,记者听到后排的两个印度人在感叹:“看,楼多高啊,机场多平坦,跑道真直!”如果不曾去印度,记者不会意识到这些感叹有什么特别。

  中产阶层对世界了解程度不高

  在印度,还有一个让记者感到意外的是,虽然媒体很发达,但印度中产阶阶层对世界的了解程度并不高。很多人以为,韩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因为LG、三星和现代的产品在印度卖得最好;还有人说中国的首都是上海,这可能是因为印度的媒体总把孟买和上海放在一起比较。《印度斯坦时报》副主编说,印度人对国内新闻的兴趣远大于国际新闻,在他们的报纸上,提及最多的国家是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等周边国家,印度报纸大多没有派驻到中国的记者,他们对中国的报道大多是直接采用西方通讯社的稿件,很难保证真实客观。不过,记者遇到的许多印度人都知道“中国经济发展得相当快”。大部分印度人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件好事,不会对印度带来威胁。

  记者发现,印度不论是多少面额的纸币,都密密麻麻地用15种文字列出金额,对于一个连语言都有这么多的国家,要了解起来实在太困难了。记者在这里停留的时间越久,就越感到印度的复杂与多面,感到我们对印度了解得实在太少。▲

本报赴印度特派记者 朱 研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