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面对地震:以责任意识战胜恐慌心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5日02:01 华夏时报

  昨天11时56分,河北文安发生5.1级地震,北京、天津等地普遍有震感。中国地震局有关专家表示,这次地震是浅源地震,震中距北京110公里左右、距天津80公里左右,因此有震感的范围较大,但目前的震级不会对北京造成破坏。中国地震局专家提醒,遇到这种情况,广大市民应按照平时掌握的地震知识正确应对,要听从政府发布的地震信息,不要听信谣言。

  由于地震发生在白天,感受到地震的市民不在少数。因此,地震发生后难免会在市民中引起一定的恐慌,同时,社会上也有一些谣言出现。尽管此次地震震级并不强烈,并没有造成多大损失,但是,这却提醒了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地震等突发性事件。

  自然灾害的发生可以说是“天意”,然而,如何面对自然灾害的发生以及消除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则是“人事”。对于政府来说,有关应急机制的准备与启动事关重大。谣言止于信息公开,有关信息的及时发布是消除社会恐慌心理的高效率的手段。昨天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很快就通过电视、网络等等现代传媒手段向社会公布了真实的信息。消息公布后,无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应对突发事件是社会整体的责任,这不仅仅事关政府,广大的市民也不应置身事外。我们不否认人人在面对突发事件时,都有心理脆弱的一面,然而,事实证明,人们在突发事件中以理性而形成的秩序,是最有效的降低生存风险的手段。恐慌毕竟于事无补,市民应该与政府之间形成良性的互信、互动,在这个时候,听从政府发布的地震信息,保持镇静,依靠平时掌握的地震知识,是最优的选择。

  昨天一场小小的地震让大家虚惊一场。不过,这件事情也让我们看到当前有关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如果有事前预报是否会有更好的社会效果,政府的应急预案如何与社会公众之间实现无缝对接,等等。

  总之,应对突发事件,人人有责。政府和公众在突发事件中的责任不应推脱,也不应被忽视。以责任意识战胜恐慌心理,这样我们才能于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对有道。

  本报评论员于德清


作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