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脉络——看《中国新诗史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5日04:30 舜网-济南日报

  章亚昕教授所著《中国新诗史论》近日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立足于文化转型理论,把握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脉络,总结新诗发展的特点、规律,确认中国诗歌发展的未来趋势,堪称新诗研究方面的创新之作。

  这部新作视角独到。作者鉴于新诗发展史上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全面而深刻,诗人的文化心态和文体意识急剧转折,因此勇于突破学派和流派的局限,立志消除新诗研究中时

间、空间、文化视野上的盲区,三章一编,分别从时间、空间、文化视角出发,纵览古今中国诗歌、中西新诗和诗人的世代结构,从长时段分析新诗与旧诗的古今之别,主要总结20世纪中国新诗的阶段性差异与曲折性发展,以及这种差异又如何导致了新诗运动中自由与格律、乡土与都市、西化与回归、写实与象征等艺术追求的冲突,从中时段分析新诗承载着不同的文化精神,并表现为功能性追求的结构化倾向,从短时段分析新诗流行文体频繁演变的曲折历程,以及文体演变背后所贯穿的现实主义艺术精神;贯通沿海与内地、内地与海外、国际化与本土化,考究引进和再造带来新诗创作的钟摆运动,论证交流语境成就新诗艺术的美学特征即社会美理想、散文美趋势、意象美原则,评析新诗世代和派系的多样性生成;分析文化传统断裂的得失,评判文化回归思潮的历史,预测文化整合的未来走势。全书结构整齐,分头推进,匀称有力。

  在理论上,这部作品呈现出圆熟的特征。作者总体上立足于文化转型理论,指出新诗属于转型期的艺术,即立足于社会感悟的为人生的艺术传统,它既不同于建基于诗学沿袭、凭借学养的古代诗歌传统,也有异于植根于人生体验、依凭感悟的现代诗歌。在具体问题的论述上,作者化用了许许多多中外理论,诸如根据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代沟理论分析文化代沟对于新诗文化精神产生巨变的推动性作用,依据法国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原理提出的七十年周期论,借用荧屏显示术语指出新诗是逐行扫描的艺术等等,巧妙切入,纵横捭阖,圆熟会通,了无窒碍。

  作者认为,新诗运动是通过社会学意义上的奋斗来实现美学意义上的飞跃,并通过反思20世纪华夏诗坛的演变,指出现代诗学的观念建构方式表现为即时性的空间综合思维方式,即通过体验展开艺术感悟,诗人的文化视野决定其审美参照系,还通过关照发展中国家弱势文化的发展方式,揭示出发生在历史转折期的新诗运动的许多艺术规律,如钟摆现象、三级跳现象、位移与寻根、哀兵模式、功能性追求的结构化倾向、诗人的社会化与世代冲突等,大都给人耳目一新、切中肯綮的感觉。

  作者沉潜新诗研究二十余年,谙熟历史洪流中的众多诗人和诗作,像书中所称引的苏曼殊、八指头托、臧克家等数十位诗人,或者素有研究,或者谊属师友,每有感悟和心得往往极其允当。加之作者将视阈定位于整个华语文学,不仅关照中国大陆诗人诗作,而且大量引入、评述港台和海外诗人诗作,例如香港的犁青、台湾的隐地、新加坡的适民、马来西亚的秋山、菲律宾的谢馨等,或单独立论,或组合演绎,大处通彻,细节密实,论据之于论点扎实严密,二者相互生发,相得益彰。

  在语言技巧上,作者高屋建瓴,方法高明,步骤紧凑,论述时既避免了平铺直叙、拉杂拼凑,又力戒故作艰深,因此即使援引理论话语也准确生动,机锋灵妙,譬喻明敏,将睿智和高雅隐含其中,令人于惬意的阅读中有轻舟直下的酣畅淋漓,于重要处产生当头棒喝的刻骨铭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