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160万元买来无法上市的“死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5日05:04 今日早报

  160万元买来无法上市的“死股”

  垃圾“原始股”包装成“金股”遭遇处罚难题

  □通讯员 夏京 本报记者 胡丹

  一堆虚假的业绩报表,一群巧舌如簧的骗子……50多岁的吴大妈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自己借了9万多元买来的“原始股”竟然只是一只可能永远也无法上市的“死股”。随着吴大妈的报案,一个涉及杭州数十位股民、涉案价值高达160多万元的精心骗局开始浮出水面……

  9万元买了个“非交易过户”

  今年5月8日,吴大妈接到一个电话,一个自称“王轶”的男子告诉吴大妈,自己是凤起路上一家证券公司的业务经理,可以免费帮助吴大妈做相应的股票分析。

  第二天,吴大妈找到了王轶。看着王轶的名片,又见王轶的办公室果真在证券公司里,吴大妈对王轶的身份深信不疑。然而,王轶几次给出的股票分析都没能为吴大妈赚到钱。吴大妈为此很不高兴,她决定不再与王轶合作。

  这时,王轶告诉吴大妈,为了弥补她的损失,可以通过内部操作,为吴大妈买到一些即将在7月份上市的原始股。

  玩股票的人都知道,能买到“原始股”基本上就等于买到了聚宝盆。在看过了王轶所给出的一家名为“四川鑫炬矿业”的业绩报告后,吴大妈决定以4.6元一股的价格买进2万股该公司的“原始股”。之后她和王轶签定了两份认购合同,一份是写着认购价格的,一份只有认购数量。对此,王轶的解释为“内部操作”的需要。

  签完认购合同后,吴大妈把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的9万元现金交给了王轶。第四天,她如约从王轶手里拿到了一份股权认购书。然而,当她一星期后再次拿出这张认购书仔细研究后发现,这张盖着成都某托管中心大红公章的股权认购书上竟然写着“非交易过户股权单”。这让吴大妈顿时心生疑惑,而她将此认购书给一些业内人士看过后,皆告之上当了。

  吴大妈立即找到王轶要求退款,“他当时都答应了,但第二天我再去找他时,发现那个办公室里已经没有人了。再问证券公司,证券公司说王轶根本不是他们公司的人,他们只是把办公室借给王轶暂用。”

  “原始股”竟然只是“死股”

  5月20日,心力交瘁的吴大妈向杭州市下城区公安分局经侦大队报案。

  昨天,负责侦查此案的民警陆剑告诉记者,经过他们的初步调查,这起案件涉及杭州数十名股民,涉案金额高达160多万,仅下城区就有11人受骗,涉案金额52万元。“下城区这些受骗的股民认购的主要为四川鑫炬矿业和四川华茂科技两个公司的股权。”

  据介绍,这伙人的行骗过程大致如此:首先,王轶(已查实为假名字)等人以帮助证券公司招揽客户为名,向证券公司借用了办公室。“他们在杭州四个大型的证券公司里都分别借到了这样的办公室,然后成立所谓的理财工作室。”

  然后,王轶等人以帮助分析理财的名义,打电话到客户家中,通过游说,将原来在其他证券公司里炒股的股民“挖”到自己所在的证券公司名下。

  接着,王轶等人会在最初的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里,像模象样地为股民进行股票分析。不管是亏是赚,他们都会以“补偿损失”或者“帮助赚更多钱”的借口推出所谓的“即将上市公司的原始股权”。

  最后,将自己事先做好的虚假业绩报表给股民看,吸引股民进行认购。

  “之所以说这些原始股是‘死股’,是因为这两家被认购股权的公司都是存在的,只是基本上都是些离上市遥遥无期的公司。”据了解,吴大妈认购的四川鑫炬矿业的股权,早在2001年就已经结束了股权转让。这些股权流入地下股市后,被王轶等人以低价购入,再经过虚假业绩报告的包装,转卖给了吴大妈等人。

  欺诈还是欺骗尚难鉴定

  “他们的行骗手段非常老辣周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他们的身份全部是假的,不像原来该类案件中通常还会先注册个投资公司;第二,他们所提供的资料不让客户带回去,这就意味着,客户手里没有证据可以证明他们曾经制造虚假的业绩报表;第三,这些股权一般又都是真的,即那些所谓的“原始股”的公司是的确存在的,因此,在法律上对于王轶等人的行为是属于欺诈还是欺骗便很难鉴定。因为在这类案件中,认购‘标的’是否真实是区分欺诈和欺骗的主要标准。但从我们现在调查的情况看,这些标的都是真的。换句话说,即使找到了王轶等人,很可能也难以认定其有欺诈行为。”

  陆剑不无遗憾地告诉记者,按照他们以往办理同类案件的经验来看,王轶等人的行为如果一旦被确定为欺骗的话,就不能追究其刑事责任,只能通过民事官司的途径来解决。

  四个细节股民谨防上当

  对于股民如何对此类交易行为进行自防,警方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购买股票、股权切忌不能进行现金交易,或者转入个人帐号;

  第二:新股、原始股的认购已有一套完整的认购体系,不可能进行所谓的私下交易;

  第三:新股的利润在现在的股市中,已难有一上市就有一倍或者数十倍的利润可赚,如有人如此吹嘘,应提高警惕;

  第四:境外上市的新股在内地买到的几率极小,“买壳上市”的说法请千万当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