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愿李金华推进的“三件事”心想事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5日06:00 光明网
徐晓

  近两年的审计报告中,大案要案少了,“效益”二字却日益凸显。李金华表示,在这一任中,最想再推进三件事:一是加大效益审计的分量;二是加快审计公开透明的进程;三是进一步加强内部的控制和管理,提高审计质量。(6月29日《第一财经日报》《李金华任内欲推进三件事:加快审计透明进程》)

  这几天,李金华又成了舆论焦点人物。自从2003年6月,李金华在审计报告中以“空

前激烈的措词”点名批评了财政部等四家中央部门,从而掀起了“审计风暴”以来,许多人第一次知道了审计署,李金华“铁面审计长”也因此得名。也从那一年开始,每当6月,广大民众也都期待着掀起新一轮的“审计风暴”。

  但与往年审计报告激起公众热烈关注和讨论的舆论风暴相比,今年的审计报告公开后舆论显得特别冷清,问题出在“不点名”上。此次审计共查出中央部门违规违纪金额55亿元,虽然单独提到了财政部和发改委,但是通篇报告中很难看到具体部委的名字,取而代之的是宏观的共性的表述,“不点名”是今年审计报告的一个改变。而往年报告所以能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正在于国家职能部门的违规行为被公开点名。

  新版审计报告不点名引起了舆论的广泛置疑,因为,这不符合李金华的一贯行事风格,李金华曾斩钉截铁的说过,“审出谁就公布谁,是唯一公平的做法。”这也与审计署公布的《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相背离。在那个规划中指出,从2004年开始,审计署将在审计报告公开的基础上,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最终目标是实现所有重大项目的审计结果都向社会发布公告。

  新版审计报告不点名是被迫无奈,还是李金华所称审计要从“揭露问题”重点向制度建设倾斜?

  客观讲,近几年审计署审计报告都点了不少部委的名,从2004年到2005年,一些国家部委都被点了名,但点名归点名,对于那些手握大权的强势部委,没有实权的审计署又其奈我何?他们依然可以啸傲江湖,我行我素,不但不收敛,反而在违纪违规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简直是开了审计署的一个大玩笑,或者根本就没有把毫无实权的审计部门放在眼里。在我看来,由每年的点名到“向制度建设倾斜”而不点名,不但不是历史的进步,根本就是开历史的倒车!

  李金华曾自诩为国家的“看家狗”,也曾说过“事后诸葛亮做好了,也比以后再犯这样的错误好”。但现在他的审计报告连部委的名都不能点了,公众连这一点点知情权也被剥夺了,这事实上是剥夺了公众对国家事务的参与权与监督权。

  2001年,美国审计署审计长到中国访问,与朱镕基会见时,这位美国的审计长提到美国审计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公开发表审计公告,他建议中国也可以搞。朱镕基问李金华,我们能不能这么做?李金华回答,能做,但是得逐步来。想不到李金华刚刚“来”了两年,就不得不刹车了。

  而今,李金华又表示,在这一任中,最想再推进三件事:一是加大效益审计的分量;二是加快审计公开透明的进程;三是进一步加强内部的控制和管理,提高审计质量。

  不知道这是否李审计长发自内心的思想?如果是,这可以称为“言为心声”,因为言语是思想的表达。这说明李金华依然是让人们值得尊重的敢言之人。但在我看来,他的话可以用另一个成语来解释,那就是他所说的话是“言不由衷”之论,即他所“说的话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心口不一致”。因为“加快审计公开透明”这一条,他现在就已经做不到了。我不管他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和解释,事实胜于雄辩,这个事实就是:他对于曾经点过名的国家部委官员已经不点名了。

  即便如此,我也祝愿李金华的三件事心想事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