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并不光彩的“中国元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5日06:00 光明网
廖保平

  我相信,很多年以后,中国球迷仍然会记得2006年德国世界杯,会记住1/8决赛中,意大利队凭借终场前一分钟的点球涉险击败澳大利亚,会记住点杀成功的托蒂,会记住那个夏夜里自己沙哑的喉咙,还会记住一个中国解说员--黄健翔。在那场比赛中黄健翔用他的嚎叫、声嘶力竭、偏激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历史印记,成为世界杯上独特的“中国元素”,不过并不是光彩的印记和元素。

  从这届世界杯小组赛到决赛,中国球迷无不在狂欢中隐含着伤痛,因为中国队没有出线,无论多么狂热的中国球迷,终是世界杯的看客。他们先是臭骂了一通无能的国家队,然后眼睁睁地看着亚洲军团覆灭,最后看着欧洲和南美共享世界杯盛宴。总之,看的是别人的精彩,过的是自己的球瘾,无论解说员如何地慷慨激昂,都有点“关卿何事”的感觉。现在黄健翔的激情解说一下子比赛本身更令国人关注起来,连路透社也点评两句,除了黄健翔失真、失礼、失常、失态之外,更重要的是黄健翔是世界杯赛场上的中国电视评论员,终于可以把“中国”、“我们”这样的字眼镶嵌进世界杯里了,这些“中国元素”终于让中国球迷有了一种“我来说两句”的“主人翁”感和参与感。

  对黄健翔的激情解说,有支持者,有反对派。如果单纯从解说表现方式来说,激情式、嚎叫式、声嘶力竭式的解说与足球的归属感、足球的激烈对抗,与球迷的激情四射是相吻合的,肯定是需要且受欢迎的。但如果激情和嚎叫仅仅是为了表达私人感情,发泄个人情绪,口无遮拦,不懂得平衡和适可而止,跟一个球迷有什么区别?如果足球解说只是这么一种激情表演,我看评论员通通下岗得了,让球迷去干最合适,因为他们比谁都疯狂,但这可能吗?

  在那场解说中,黄健翔僭越了评论员的身份,把自己当成了一个纯粹的球迷;他忽视了场合,忘了自己是在工作,而不是在酒巴看球。因此,他把自己的爱恨情仇表露无遗,对自己喜爱的足队高呼“万岁”,充满了崇敬与赞美,对自己不喜欢的球队则滚蛋回家,充满了蔑视与嘲讽。说实话,作为一个意大利的球迷,看到意大利获得点球,我也很激动,猛地从沙发上欢蹦起来。但就在那一刻,黄健翔的嚎叫让我惊讶不已,一时竟不知所措,这惊讶不已和不知所措,正是我对他的解说的判断:这不是解说的方式问题,而是心理、心态问题,或者说职业素养问题,缺少公正心,缺少对弱者最基本的尊重。央视所高扬的“象英雄一样离开”的精神,被黄健翔击得粉碎,在他的眼里,离去的澳大利亚不是英雄,是狗熊,是死有余辜。可是客观地看,澳大利亚在场上踢得很好,他们进入16强,足以证明他们是一支了不起的球队,自己的国家队连线都没有出的评论员没有资格蔑视嘲讽他们,幸灾乐祸更不是体育精神!

  水均益主持的“透过足球看世界”,介绍安哥拉这个球队时,也介绍了这个充满贫穷、战乱、饥饿的国家,在水均益悲悯的解说中,我看到了一种素质;当阿根廷以6:0大败塞黑时,张斌说到这一个在政治上即将消失的塞黑以这样的结局走完世界杯时,脸上掠过的一丝难过,我看到了一种素质。可是黄健翔在解说时,他想过澳大利亚的球迷和国人的感受没有?是一个新闻从业人应有的客观公正吗?诚然,黄健翔“是一个人,不是机器”,他有情绪,但正因为他是人,而非机器,也应有人的理性和素质。

  一场比赛很快就过去了,这届世界杯也很快就会结束,黄健翔为世界杯注入的“中国元素”也会随风而去,只是在某个特别的时候我(们)会想起,并感到脸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