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米王”故乡千亩稻田变菜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5日06:11 大洋网-广州日报

  

“米王”故乡千亩稻田变菜田
增城朱村街白水寨山下的千亩稻田,由于农业结构的调整,从2004年底起改种蔬菜。陈安 摄

  核心提示:一提起增城,人们就会想到增城的丝苗米。它既是广州地区最有名的传统特色稻米品种,也是全省第一个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的稻米品种,而增城的朱村街则是它最初的故乡和起源地。但记者日前在采访中发现,就在增城朱村街这个丝苗米的故乡

,居然有连片数千亩的丝苗米稻田变成了菜田。当地农民在政府的引导下,将稻田出租给外来的老板,建起了连片的蔬菜生产基地。这到底是个案还是普遍现象;在种粮食效益远远不及种菜以及其他非农产业的大背景下,作为传统特色农产品的增城丝苗米,其出路何在……针对这些问题,连日来记者展开了一连串的调查采访。

  文/记者叶平生、陈穗华 通讯员谢汉文、冯汝森

  6月29日下午3时许,在位于增城市朱村街的先科菜场里,40名女工正忙碌着为新栽的菜心疏苗除草。在她们背后不远,一道洁白的瀑布从山顶飘落而下,这就是当地有名的白水山和白水磜瀑布了。据史料记载,这条白水磜瀑布脚下的丹邱村,是增城丝苗米最早的故乡。

  相传在明朝嘉靖年间,有一位得道高僧栖云大师在增城西部的白水山修建了栖云寺。他把自己云游收集来的优质稻种进行杂交,利用山下水好土好的优势,慢慢培育出一个新的水稻品种。这种稻米米粒苗条,米泛丝光,因此被称为“丝苗米”。它具有米粒洁白晶莹、油质丰富、成饭香气浓郁、柔软、可口等诸多特色,因而被誉为“中国米中之王”。

  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万亩优质高产水稻示范区”两年前逐渐被农民出租,变成蔬菜基地

  早在清朝的时候,朱村白水山出产的丝苗米就已驰名中外,并成为献给皇帝的上佳贡品。1992年,增城丝苗米在香港获得亚洲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1999年又被中国农业博览会认定为名牌产品,并获金奖,成为驰名海内外的优质稻米品牌。几百年过去了,丝苗米的种植地从白水山脚下一个地方,慢慢扩展到增城境内的各个乡镇,并从增城进一步扩散到广东省内乃至长江以南的13个省区。

  先科菜场带领女工疏苗除草的管理人员蒙先生告诉记者,他们菜场是前年晚造之后开张建立起来的,在改为菜场之前,这里都是一望无边的水稻田。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们公司的老板以每亩地600元的价格,从当地农民手中承租稻田,建设成为现代化的蔬菜基地,期限是10年。面积“当初规划有五六千亩”,但目前真正建成的还只有三四千亩。按照原先的设想,他们菜场要一直延续到白水山脚下,实施大规模的连片开发,但由于当地部分农民不愿意出租自己的土地,所以在他们菜场中间,零星还会有一些农民自己耕种的小块稻田或菜田。

  朱村街有关负责人承认,目前先科菜场所在的耕地,在2年前确实是水稻田,而且属于“万亩优质高产水稻示范区”范围。当初,万亩优质高产水稻示范区的建成,曾经给当地农民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农民每亩平均收益都有2000元左右。但从2004年开始,为了进一步提高土地的单位产出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当地街道政府实施农产品种植结构多元化调整,引导农民向种植冬瓜、西红柿、香蕉等经济植物转变。据介绍,目前朱村街常年种植冬瓜和香蕉的农田分别约有1500亩和600亩。农民种植冬瓜,每亩田一年的收入都在4000元~5000元之间。与此同时,街道还引进先科农业科技公司,在当地设立大规模的现代化蔬菜生产基地。在政府的牵头联系下,很多农民同意将自己家的稻田按照一定的价格,出租给该公司改作菜田。

  增城丝苗米种植一度下滑近三成,去年才恢复稳定。目前其主要产地转移到该市山区镇,丝苗米生产基地也走出广东,扩展到江西、湖南等地

  记者从增城市农业局了解到,从2000年以来,该市稻米生产受农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一度有所下降。2000年到2004年,全市早晚两造水稻种植面积(其中优质丝苗米占据98%以上的比重)总计分别为:61.76万亩、57.62万亩、53.41万亩、48.16万亩和44.59万亩。但是从去年开始,全市的丝苗米种植面积又重新恢复了稳定。去年,剔除刚刚划归萝岗区管辖的原中新镇镇龙管理区的2万多亩不算,全市稻田种植面积又重新上升到43.11万亩。

  增城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丝苗米最早起源于朱村街的白水山脚下,但在目前该市丝苗米生产布局上,朱村地区只占据一个相对较小的比重,全市7成以上的丝苗米产量,全都来自于位于该市北部和东北部的山区镇。该负责人表示,增城农民一直有稻菜轮作的习惯。但是像朱村这样千亩稻田改菜田的情况,他们还没听说其他乡镇有类似的情况出现。

  记者了解到,在增城,以丝苗米为原料的优质稻米加工业一直都比较发达,泰稷丝苗米和挂绿丝苗米就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两家企业。本地丝苗米种植面积的减少,给他们带来了原料不足的危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1993年起,泰稷公司就开始走出增城,到梅州、湛江甚至江西、湖南等外省地区扩展丝苗米的生产基地。近年来,他们又在连平、韶关等地开辟了新的丝苗米种植基地。

  增城出台措施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对种粮大户按每亩每造17元的标准给予补贴,此外,出台丝苗米最低收购保护价,防止出现谷贱伤农

  增城农业局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增城市政府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对种粮农民,不仅按照每亩每造17元的标准,及时发放种粮综合补贴,还对种植面积超过20亩的种粮大户,实施每年每亩20元的奖励补贴。而将稻田改作菜田,或者将土地出租给别人种菜的农民,则不能享受这项优惠。与此同时,政府还与当地各大主要丝苗米加工大企业联合,出台最低收购保护价,对丝苗米种植户实施优质优价,防止谷贱伤农。去年秋收数据显示,一般的籼稻收购价只有60~70元/担,而丝苗米收购价平均达到了100~110元/担,最高的甚至达到了132元/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