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住宅私有率过高的隐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5日07:10 新华网

  7月3日,建设部公布的“2005年城镇房屋概况统计公报”显示,2005年我国城镇住房建设继续较快发展,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升至26.11平方米,户均住宅建筑面积升至83.2平方米,住宅私有率更是高达81.62%。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东分院副院长陈晟表示:“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从2002年的22.79平方米升至2005年的26.11平方米,显示了我国城镇住房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 []

  我却对此深感忧虑。欧美发达国家比我们富裕得多(我国人均收入不到美国的三十分之一),但是,它们的住房私有率却远比我们低,美国为68%、英国和加拿大为67%,欧洲一些国家的住房私有率长期维持在40%左右,而我国高达81.62%。住房私有率高并不是什么好事,它是导致房价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什么注重私有化的国家,居民的住房私有率却比我们还低?一提到这个问题,有人总喜欢拿国人的置业习惯说事,认为中国人有购置不动产的嗜好。这或许是一个因素,但绝非问题的全部。最明显的一个事实是,就连许多原本买不起房的人,也不惜东挪西借把自己交给银行成为“房奴”,在还贷的重压下很沉重地活着,不得不在煎熬中等待借款还完的那一天早日到来。显然,这已经超出了置业习惯的限制。

  其实,欧美发达国家的住房私有率低,并非那里的人不知道置业,而是政府提供有廉租房,社会上也有大量房源可租,选择余地很大。相对于买房,租房的人更自由,可以随意选择居住地,而不是被房子固定死。而在我们国家,不少城市尚未实施廉租住房制度。要住房只能买,而租房,则由于政府没有提供足够的廉租房还不如买房划算,而当人们都去买房时又必然推动房价的上涨,因为单一的商品房供应已经导致了房市的畸形发展。

  因而,住宅私有率越高,我们越应该警觉,这至少说明房地产市场的供应结构出现了问题。

  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上升,同样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隐患。国家统计局主管的中国国情研究会与万事达卡国际组织近日发布了《2006中国生活报告》。报告将年收入超过11万元的人士圈定为高收入群体,针对他们的调查显示,超过40%的人拥有两套以上住房,其中22%的人未来一年内还打算买房。

  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是:在平均数之下,高收入人群拥有的住房越多,贫穷的人拥有的住房就越少。而且,富人强烈的购房计划,还可能推动房价的进一步上涨,导致更多的穷人买不起房,使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7月4日的《21世纪经济报道》引述专家的话说:“短短二十来年,中国从一个收入分配最为平均的国家,一跃成为贫富差距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之一。”

  社会对贫富分化的承受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买不起房的人多起来,对于任何社会而言都是一个隐患。因而,在今年5月26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收入分配改革排上了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议事日程,国家发改委也已经拿出了一份收入分配改革“路线图”。这意味着,廉租房供应的增加、收入分配的改革,正从期待逐渐变成现实。(□予人)

  相关阅读:住宅私有率

  

住宅私有率过高的隐忧

  

  建设部公布“2005年城镇房屋概况统计公报”显示,2005年我国城镇住房建设继续较快发展,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升至26.11平方米,户均住宅建筑面积升至83.2平方米,住宅私有率更是高达81.62%。

  不过,房地产业人士表示,持续增长的数据背后也隐现出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供需矛盾。特别是过高的住宅私有率,成为房价被逐利方不断推高的因素之一,楼市调控应当提倡理性置业。

  城镇户均住宅83.2平方米住宅私有率过高隐现矛盾

  据了解,全国个人购买商品房占商品房销售额的比重由1997年的54.5%,提高到2005年的95%以上。商品住房销售面积中,个人购买比例由2000年的87%增加到2005年的近97%。

  谢家瑾分析说,居民住房消费已经成为房地产市场需求的主体,每年全国约有1000万个城镇家庭改善住房条件。业内人士分析说,个人住房需求的旺盛,将引导全国房地产市场继续发展,房价会随之继续上涨。(来源:北京现代商报 )

  延伸阅读:居住必买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