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土地的潜力有多大?——黔南州构建“立体农业产业链”寻找答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5日08:34 贵州日报

  “同样是5分田,过去种水稻和油菜时,一年到头,也就六七百块钱的搞头。去年在县农业局技术员指导下搞了一种新花样,将种了多年的‘一年两熟’变成‘一年四熟’,不光栽了一季水稻,还种了三季蔬菜。这一年,足足赚了5200块钱。这年头种庄稼,看来不仅要种得好,还要种得巧呢。”6月24日这天,惠水县和平镇惠明村二组农民孙德忠,在与镇里的帮村干部算起这笔增收账时,脸上挂满了笑容。

  黔南自治州州委书记林明达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通过走访调查,像孙德忠这样通过“立体农业产业链”模式发展种植业尝到增收甜头的农户,在全州星罗棋布。

  

  黔南州农业局总农艺师罗禄怡告诉记者,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是农业种植业的“三元”架构。前些年,州里在农事作业规划和产经效益计划指标上,由于缺乏认真研讨和科学论证,导致数十年来一直由水稻、玉米、油菜、烤烟这四大作物统揽天下,报表上年复一年地在产量和种植面积上记录着增减。

  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的情况下,如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已成为黔南州决策层近年来思考最多的一个课题。

  “要尽快缩小农民年均纯收入和粮食拥有量存在的差距,就必须与时俱进,搭上现代农业快车,着力构建‘立体农业产业链’,通过对时间效率和空间资源的巧妙利用,助推农业产业化经营,催生产业链经济,实现农产品高产、优质、高效。”分管农业的副州长吴军这样认为。

  州农业局局长金鲁林对全州构建的“立体农业产业链”模式向记者如此诠释:对时间效率的利用,在一个小区的平面种植上变一年一熟、两熟为一年三熟或四熟,甚至五熟。这种栽培模式可以充分起到用地和养地的有机结合,减少对土地的污染,水旱轮作还可减少病虫害。对空间资源的利用,主要是根据气候和海拔高度的相关关系,宏观上将全州境内的农事作业区立体划分为低海拔高热量区、中海拔温热区以及高海拔冷凉区。并以此按优势区域布局原则,选建生产基地,延伸优良品种的种植期和产品供应期,从而进行规模化生产。微观上是在相似区域或同一田块中,立体间、套作种植高秆作物和矮生品种,充分利用空间和阳光雨露。

  

  惠水县7万亩涟江大坝以其广阔的面积号称“贵州第一坝”,然而,由于人口稠密,这片土地上的高镇、和平、三都、好花红等乡镇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

  怎样在方寸之地上做好增收致富这篇大文章?2003年以来,该县对“一年四熟”种植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州委、州政府及时肯定了惠水县的这一创新之举。一时间,在黔南州的12个县市掀起了一场农业“种植革命”。

  “种植革命”激发了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今年初,惠水县和平镇惠明村农民段永贵、张马成、李小乔、肖明伦合资租用邻村100亩土地,按照“一年四熟”的栽培技术走集约化生产经营的路子。

  老段告诉记者,今年1至2月,他们种了100亩白菜,亩产3500公斤,除去成本,纯收入达10万元。第二季种了50亩“西红柿”和50亩“西葫芦”,两个品种创收25万元。在“西红柿”收获的中后期,他们又开始第三熟“花菜”和“莴笋”的育苗,同时对套种的两个品种一并管护,“西红柿”还给“花菜”苗遮阳。到国庆节就可采摘,然后再种“香芹”和“香葱”等细菜,“一年四熟”蔬菜种下来绰绰有余。

  “一年四熟”栽培技术主要是以品种间轮作为主,具体栽培模式有“菜—稻—菜—菜”和“菜—菜—菜—菜”。通过巧打时间差,紧凑、交错安排茬口,使之形成了独特的立体种植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让农民季季有收获,月月有收入。

  在确保水稻生产的同时,三季蔬菜的收入是过去种植油菜收入的6倍多。目前,该县已基本形成了以惠明村为中心,向周边乡镇村辐射,初具基地生产、集约化经营的格局,引进的蔬菜优良品种已达60多个。

  在今年全省召开的“两会”上,省委书记石宗源参加黔南州代表团讨论时,充分肯定了惠水县在构建“立体农业产业链”中大胆探索“一年四熟”种植模式,并希望惠水县继续作好深度探索,为在全省推广做好示范。

  

  以低海拔高热区为代表的罗甸、平塘、荔波、三都等县,主要瞄准重庆、贵阳、湖南、湖北发展早熟蔬菜。

  这些天来,罗甸县龙坪镇五星村菜农陆庆波总是面带笑容。他家今年种植的3亩早春蔬菜创收4万多元,比去年增收1万多元。

  记者在该县蔬菜办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全县早春蔬菜上市总量达9800万公斤,实现产值1.51亿元,综合收入为每公斤1.35元,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中海拔温热区和高海拔冷凉区则以独山、都匀、瓮安、贵定以及龙里、惠水为代表。这两大区域重点瞄准“两广”市场种植夏秋冷凉蔬菜,瞄准省城贵阳种植周年蔬菜。

  冷凉蔬菜起步较早的独山县基长镇党委书记王明生说,从气候特点来分析,如果发展早熟蔬菜,无法早过罗甸、平塘和荔波;如果种植晚熟蔬菜,又晚不过气温较高的广西河池等地。既无早的优势又无晚的条件,怎么办?只好扬长避短。

  通过对珠江三角洲蔬菜市场的考察,他们发现了一个“秘密”:本州罗甸、平塘、荔波等地涌入的早熟蔬菜,到6月上旬就罢市。而广西河池一带的晚熟蔬菜又要在8月下旬才能上市,无形中6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两个月便成了珠三角蔬菜市场的淡季。

  为此,基长镇党委、政府果断决定:巧打时间差,引导农民种植冷凉蔬菜,抢占珠三角蔬菜淡季市场的桥头堡。

  2002年,该镇小心谨慎地开始小范围试种“西红柿”和“西葫芦”,不料,2250亩冷凉蔬菜一经农经网发布后,广州、虎门、珠海、东莞的菜商纷纷前来抢购。一些来晚的菜商还埋怨基长镇的冷凉蔬菜种少了。镇党政办秘书小邓说,那些日子,一天要接到几十个从珠三角一带打来询问蔬菜销售情况的电话。

  为了将冷凉蔬菜打造成知名品牌,县里已把基长镇作为核心示范区。目前,核心示范区已产生了强大的辐射效应,直接或间接带动了30个村、4万多农户加入到种植冷凉蔬菜的行列。与此同时,该县为提高复种指数,利用科技示范园对往年种植成功,且产量高、品质好、效益明显的“西红柿”作为“四季豆”、“豇豆”等品种进行接茬新模式的示范推广。特别是“西红柿”、“菜豆”、“黄瓜”接茬模式,经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验收,年亩产值达5700多元。去年基长镇推广以上两种高效种植模式2000亩,仅此一项使农民多增收300万元。

  据悉,州、县两级已多渠道融资300万元,拟在基长镇建一个占地30亩的蔬菜交易市场和一个电子显示屏,使其成为一个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产品集散地。

  

  巧妙利用时间效率和空间资源,使黔南州不同区域的立体农业产业链越拉越长,各类农产品的规模越做越大,效益越来越明显,由此助推了产业化经营。使全州不同的农产品形成各具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哺育出一批经济实力强、科技含量高、辐射范围广的龙头企业。广西南宁国际经济技术公司在独山新建年产6000吨规模的细刀豆加工厂,产品全部销往欧盟各国;重庆胖子天娇食品公司、重庆好媳妇食品公司、贵阳美特食品公司、贵州花溪王调味品公司相继入驻惠水,总投资已超过5000万元。在外来企业纷纷抢滩的同时,本土龙头企业也不甘示弱,惠水永红食品公司、瓮安冬秀娘泡椒厂、福泉风味食品公司进一步扩大规模,据统计,全州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40家。

  记者从黔南州农办获悉,2005年,该州农业订单生产金额达7.1亿余元,比上年增长78%,带动农户27.84万户,比上年增长11.37万户。在83个龙头企业中,州级17个,省级7个,国家级2个。17个州级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4.2亿余元,上缴税金3869万元,净利润3648万元,带动农户12.71万户。

  全州采用立体农业产业链模式种植的商品蔬菜达49.23万亩,覆盖27万户农户。在蔬菜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普遍超过2500元,其中蔬菜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

  州长刘晓凯认为,黔南州通过构建“立体农业产业链”,不仅助推了产业化经营,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关键还在于催生了产业链型经济。也就是说,以市场为导向,龙头企业为依托,企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种养加一条龙,产加销一体化,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使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延伸为产业链,进而连接城乡一、二、三产业形成产业链体系。作者:陈富强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