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珠江路一工地出土大量明代文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5日08:45 南京报业网-金陵晚报

  □金陵晚报记者周扬天宇

  【金陵晚报报道】 近20件完整的明代韩瓶,一件唐代前后的瓦当,三排南北走向木桩遗迹,一口带有过滤设备的明代古井……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记者很难相信所有这些文物和遗址、遗迹竟然全部出自于一个仅仅100多平方米的考古工地。

  昨天下午,记者在位于珠江路的某运河遗址考古工地了解到,运河遗迹具有封闭性,文物相对比较容易保存下来,因此,发现众多的文物和遗迹并不奇怪。考古专家更是希望能够在未来的发掘中发现时代更早的文物。

  韩瓶:古代的军用水壶

  在考古工地的角落上,记者看到了刚刚出土的三个韩瓶。这三个非常完整的韩瓶都呈黑褐色,且大小不一,大的高约20厘米,而小的仅仅高约10厘米。记者拿起了其中一个大的韩瓶在手中掂量了一下,还真挺沉,有近2斤重。

  考古专家告诉记者,最近几天每天都有韩瓶出土,到昨天为止已经出土了20多件韩瓶,而且大部分出土韩瓶都是非常完整的。考古专家根据发现韩瓶的地层推断,这些韩瓶极有可能是明代初年的作品。

  据史料记载,韩世忠每日带领士兵在荒山野岭中操练,时值盛夏,将士们口燥舌干,却苦于没有取水工具。于是,韩世忠就命人用含铁量较高的陶土制成不易敲碎的陶瓶,发给将士做水壶用,解决了将士们的饮水之难,从此“韩瓶”作为一种器型被固定下来了。

  到了明代,韩瓶的使用更加地广泛起来。考古专家指出,此次出土的韩瓶虽然都是陶土所制,但在制作过程中却加入了适量的沙,这样既增强了韩瓶的坚固性,又降低了陶土的吸水性,使得韩瓶更适合做盛水器皿。

  在每个韩瓶的瓶内,记者都发现了用小塑料带包裹的纸片,拿出来一看,原来是考古队员对韩瓶出土情况的描述。包括了器物名称、材质、数量、编号、出土地点、出土时间,甚至连韩瓶在出土探方中的坐标都有。考古专家告诉记者,这些数据对出土文物的保存以及今后的研究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古井:明代人就喝过滤水

  在现场北侧,有一口已经被挖掘至底部的明代古井。这口古井的残存部分高约50厘米,全部是由明代城墙砖砌成,有的城砖上还刻有铭文。本来一口残存的古井并不值得关注,但是古井底部一个圆盘状的设施却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这个木制的圆盘状设施位于古井底部,紧紧地卡在井壁之上,透过破损的木盘,还能够看到木盘底部被砖石和木制支架托住,结构比较复杂。最令人疑惑的是,在这个直径约90厘米的木盘中心还有一个边长约12厘米的方形小孔。那么这一整套装置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

  现场的考古专家告诉记者,这套设施极有可能是用来过滤井水的。因为井水在涌出时极有可能会夹带着一些沙、石杂质,这个带孔的圆盘可以有效地将大部分杂质阻隔开来,使得井水更加干净卫生。看来,早在明代南京人就喝上了过滤水。

  木桩:这里很可能有座桥

  考古专家在正式发掘之前就指出,这里极有可能是古代运河的遗址。而昨天现场考古人员的发现也佐证了这一点。

  在考古工地的北端,记者清楚地看到三排共20多个直径约15厘米的圆孔由北向南延伸开来。考古专家告诉记者,这些排列整齐的圆孔都是古代木桩打入土中的痕迹,由于年代久远,木桩早已腐烂,但是当年木桩的孔洞却基本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这些木桩遗迹极有可能是当年运河上的桥梁或是渡口的木桩。”考古专家告诉记者,史书上记载在这一带曾经建过一座桥,但这座桥的具体位置却没有人能弄清楚。如果,经过发掘,证实这些木桩遗迹确实是桥桩,那么这个历史疑问就可以得到解决。(编辑暴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