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生命因“掌声”而被冷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5日09:02 南方日报

  直言

  潮白

  今年1月16日下午,浙江温州市未满16岁的花季少女吴雯雯在家里洗完头发去学校参加期末考试。进考场时被班主任老师拦住,要她把辫子扎好;等到雯雯到校外小店买了扎头

绳扎好辫子再回来时,老师又以已超过1点30分为由禁止她进入考场。吴雯雯就此失踪,直到次日凌晨时分,警方在一个湖中发现了她的尸体,并在其书包里发现了一封遗书……

  一个花季少女因为这样一个荒唐的前提而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多么令人可惜,多么令人扼腕!然而,这可惜与扼腕,却是因为一些人的麻木与无耻才大白天下。吴雯雯自杀后,家长要求校方承担相应责任没有得到满足,遂将学校和班主任老师起诉至区法院。在开庭的那天,被告方来参加旁听的五六十名老师代表,“在己方律师发言后集体持续整齐、热烈鼓掌喝彩”。这一情景,“导致原告吴立俊情绪激动,拍案而起,引起法庭骚动,审判长被迫宣布休庭”。其实,不要说原告吴立俊是悲愤之中的吴雯雯爸爸了,便是任何一个良心尚存的人,又有谁不会对这样的行为“情绪激动”!

  一个花季少女的生命完全不应该地夭折了,不论学校和老师有没有责任,又有什么可鼓掌的呢?有什么可喝彩的呢?有什么可高兴的呢?我们不禁要问。

  不错,五六十人“集体持续整齐”,颇有一种声势。那么,是想用“声势”来证明自己有理吗?是想用“声势”为不可能不会心虚的自己寻找些许“慰藉”吗?然而,道义的天平绝不会因为“声势”的大小而倾斜。现在,不论最后的判决结果怎样,生命已因掌声而被冷漠,我们从中分明看到了这些为人师者人性的麻木,这麻木中且有不少无耻的成分。退一步说,就算吴雯雯“自身性格内向、心理脆弱、曲折感不强”吧,学校的职能是什么,不就是要在“教书”的同时并行“育人”吗?吴雯雯“心理脆弱”不是一下子才表现出来的,为什么还要在期末考试的关键时刻、用扎不扎好头发这种纯属鸡毛蒜皮的小事来刁难她呢?究竟哪一条法律法规写着没有扎好头发就不让参加考试?

  吴立俊说,他亲眼看到该校副校长和校办主任等人也在击掌喝彩的“大军”中,甚至还有温州市教育局的有关领导。看起来,这种麻木兼无耻还颇有市场。我想,这种“集体持续整齐、热烈鼓掌喝彩”,应当作为中国教育史上耻辱的一页予以留存,警醒各地的各级学校。惟其如此,才能杜绝类似悲剧重演。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