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高校甘当"旅馆"的责任偏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5日09:29 东方网

  大学毕业生已经到了离校的最后限期,今年将在广东就业的20余万广东本地生中,至少有一成(约2万)至今没找到“落脚点”。“没想到找个好房子竟然跟找工作一样难!”说到找房的心酸经历,有学生难过得直想掉眼泪。对此,华师大、广州大学、暨大等几所高校均表示将酌情为暂时无法离校的学生提供住宿,每天收取10元住宿费。(7月4日《北京晨报》)

  学生毕业了,学校自然没有理由再为学生留个空床位,这既符合学校规定的程序操作,也符合市场规律的交换原则。故此,无论学校“催搬禁令”来得多么紧急,其本身无可非议。然而,广州几所高校考虑到学生没有找到“落脚点”,就酌情为暂时无法离校的学生提供住宿,表面上看,这是一种人性化举措,值得称道。但笔者却禁不住大喊一声:且慢称道,学校且慢“仁慈”!

  首先,高校不是为旅客提供廉价服务的“旅馆”,而是培育各类人才的摇篮。当一名学生的大学教育结束,这名学生不但从这所大学学到了足够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该学到了为人处事、自力更生等等基本能力。如果一名学生大学都毕业了,连一个临时的住宿都搞不定,笔者虽不能说这所大学提供给这名学生的教育是失败的,但笔者敢肯定,它提供给学生的教育是不全面或残缺的。事实上,学校现在对毕业生“仁慈”,是一种残酷的表现----这剥夺了他们适应社会的第一个锻炼机会和权利。

  其次,学校的做法有失公平。报道中提到的几所高校都属于公办学校,其资源具有公共属性,更具有有限性。学生毕业了,学校对学生住过的宿舍进行粉刷、门窗更换甚至大翻修,以使下一批新生能够住上舒适的宿舍,能够享受到应享受的权益,这是最适当的做法,但学校却把宿舍租借给他人,导致翻修搁置,这无疑侵犯了新来学生的权益。另外,学校设施有部分投入是国家提供的,具有公共属性,学校把它们租赁给不该享用的人,这是在滥用公共资源。

  故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高校酌情为暂时无法离校的学生提供住宿都是不妥的。俗话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如果此前高校提供给学生的教育完整些、全面些,又何至于学生毕业了连起码的自立能力都没有?一位旅美归来的教授说美国的大学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特别强。为什么特别强,难道适应社会的能力会“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显然不是,而在于人家的教育做得强,甚至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

  据了解,美国的大学不仅注重对学生知识的培养,更注重对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承担社会责任、人格的培养。一名学生进入大学,校方会帮助这名学生了解学校的消费形势,但不替他做出任何决定。学期期末,一些学校甚至要求学生必须不带分文,在某个地方独立谋生一周,方能算学生这学期学习合格。在一些中学和大学很流行这样一句话:“要花钱,自己挣!”不仅如此,学校还要求学生到农场、工厂等当义工。很显然,美国学校为学生提供、营造的这一切,更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自力更生的能力。

  试想,在大学新生入校前后,我们的高校也能在这些方面对大学生提供条件,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他们还会毕业了连个临时居住的地方都找不到?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我总认为我们教育在育人这个问题上解决得不好,或者说这个问题没有解决”(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该反思了,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一直只注重“教”,而忽视“育”,“高分低能”的学生大量涌现。教育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不能像输送零部件那样一味地机械加工。


作者:大丫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