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9亿农民的中国缺乏“农村作家”引起忧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5日10:01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7月5日电(记者于新超韩松)在有着9亿农民的中国,作家们试图创作出鲁迅《故乡》那样的乡土小说,但是,能够写农村题材小说的优秀作家或者以农村为背景的作家越来越少了。

  “像贾平凹那样写农村的作家,的确不太多了。”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栾梅健在最近的一次贾平凹作品研讨会上忧虑地说。评论家认为,这本身反映了中国城市与农村不仅存

在经济差距,也有着文化隔膜。

  54岁的贾平凹是中国少数坚持写农村题材的作家之一。但是,评论家认为,更多的作家似在背离中国文学最强的主线——乡土叙事。

  近百年来中国涌现了许多优秀文学家和作品,都是以关照农村而著名的。鲁迅的《故乡》描写了农村在工业化下的破败,沈从文的《边城》构筑了一个乌托邦社会,赵树理刻画了农村的社会主义运动,高晓声推出了改革开放后的农民形象。人们认为,没有这些,中国文学或会变得苍白。

  “这些年来,中国农村发生了最大的变革,但真正关注农村的、熟悉农村的作家,却没有多少了。”栾梅健说。

  评论家们认为,以前写农村的作家,一是回城知识青年,他们熟悉农村;二是“反右”时被下放到农村的文学青年,改革开放后恢复了创作,写了大量农村题材作品。这两种人现在大都退出了写作。

  到了21世纪,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走高考路线,不少农家子弟已不熟悉农村,人们向往并追逐城市生活,作家常常也喜欢描写西方舶来现代习俗。而一些知识分子也不再与工农“打成一片”。著名文学评论家陈思和说:“中国一些知识分子,站在比民间高的位置,俯视看民间,这样写出来的民间没有生气的。”

  身为农民子弟的贾平凹的“孤军奋战”,因此引起了关注。他对媒体说,“从《浮躁》开始,农村发生的任何事情——从土地承包改革到90年代,我在作品里一步步都写过了。”

  他最新的作品是40多万字的巨著《秦腔》,写的是城市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农村和农民新的命运。贾平凹用了马尔克斯般的魔幻手法,通过一个叫引生的“疯子”的眼光,引发人们对当今“三农”问题的忧患意识。

  这部小说,对农民沉重的负担、农村耕地的丧失以及农村文化的失落寄予深深的忧虑和同情。小说描写,由于青壮年大都出外打工,农村里死了人,都找不到人抬棺材了。文学评论家李静说,《秦腔》忧思深广,叙事繁密,绘就了一幅当今乡土中国的图景。

  贾平凹是全国政协委员。他对媒体说,“建设新农村”是不建设不行的问题。希望“建设新农村”几年后,农民不再贫穷,能看得起病,孩子能上得起学,村庄不那么破旧,能感到一种生气勃勃的景象,然后一步步走向城市化。

  人们希望能有更多作家关注巨变中的农村。而贾平凹本人正准备写一部农村人到城市打工的作品。(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