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市场权力挑战政府权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5日10:19 中国环境报

  ◆陈廷榔

  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国家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已经就铝工业、铁合金、水泥、焦化、煤炭、电石、电力、纺织、钢铁等行业的结构调整一一发出通知,发文密度之大、部门参与之多,可以说是前所未有。这些政策既是对去年年底国务院发布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具体落实,也是对今年以来新一轮投资规模急剧扩张的反应。

今年1~5月的一些统计数据表明,新开工项目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不但原定的GDP增长指标要大大超过,而且进一步增加了落实资源、环境和能耗控制指标的难度,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将更加尖锐。

  从2004年开始的以“铁本事件”为突出标志的宏观调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投资过热、产能过剩的问题,一再陷入调控——反弹——调控的循环轮回之中,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轮的投资反弹压力更大。与此相呼应的是,由于投资过热得不到有效控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环境污染也在强劲反弹。最近公布的各地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一些地方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仍在增加。如果说此前宏观调控主要着眼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那么这次宏观调控着重于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为一大动因;更注重有关部门的联动配合,对建设项目从程序上把牢各个关口。例如,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强调了环境影响评价在严格市场准入方面的重要作用,环评成为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此次调控除了发挥市场机制之外,强调经济与行政手段相结合,行政手段主要起校正市场失灵的作用。

  有人把投资过热归因于地方政府的发展冲动、财税冲动和政绩冲动,反映了地方的利益取向与中央宏观调控之间的深刻矛盾。在一些地方,政府职能简化为抓经济,行政权力主要为经济增长服务,为政绩服务,为企业服务;政府部门深深地卷入了市场之中,在各个环节上、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参与利益的争夺与分享。在这种情况下,对国家的政策法规执行,一是靠地方政府的自觉遵从,二是靠自上而下的监督,显然,其效果是有限的。在实际中,面对政策的压力,受利益驱动,一些地方很可能剑走偏锋,利用现行体制、机制的漏洞,弄虚作假,使拟建项目依照规定走完程序,使本来不合法、不合规定的项目合法化。另外,一个突出的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地方,因为政府与企业存在利益交集,根本不在乎国家的产业政策,项目不经过审批就开工建设,先斩后奏。例如,2003年以后新增的炼钢产能中,经过发改委、环保总局、国土资源部核准的项目产能不足全部新增产能的20%,绝大部分产能没有经过核准、环评和科学论证。在市场经济中,各种生产要素可以从市场上获得,而不必仰赖政府提供。在市场权力的冲击下,政府的权威实际上是在削弱。在宏观调控中,强化行政审批虽属必要,但是作用和效率有限。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地方政府行使公共权力的监督,提高对中央政策的执行力;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应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现行的一些制度进行改革,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利益,减少地方政府不顾一切争上项目、为违法行为提供保护伞的内在动力;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大幅度提高企业违法的成本。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