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人均住房N平米”的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5日10:41 贵州都市报

  在欢天喜地的“城镇人均住房”的数字狂欢里,满眼却是买不起房、养不起房的城市人———这个悖论一点也不好笑

  我国城镇人均住房逾26平米,浙江上海北京列前三。建设部3日公布的2005年城镇房屋概况统计公报显示,按户籍人口统计,北京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32.86平方米,比全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多了6.75平方米。全国城镇住宅私有率达八成(据7月4日《竞报》)。

  在欢天喜地的“城镇人均住房”的数字狂欢里,满眼却是买不起房、养不起房的城市人———这个悖论一点也不好笑,职能部门或专家频频抛出“我国人均住宅面积较高、已超日本”等新闻,并煞费苦心地维系着“泡沫成绩”不被民意撕破,问题是“城镇人均住房逾26平米”、“浙江上海北京列前三”,那么,一个普通三口之家在寸土寸金的北京上海,其“户均”真拥有100平米住宅?所以笔者想泼点冷水:请别为“人均住房逾N平”高兴太早。

  首先,按照建设部的说法,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是用住宅建筑面积除以居住人口数量的公式算出的,简单说,就是拿城市现有供居住的房屋面积除以本市人口总量,而中国社会科学院4月份发布的《2006年房地产蓝皮书》提到:2005年北京市普通商品住宅成交15.4万套,其中本市个人购买仅占59.4%,那么,近四成的房子被外地人买走了。滑稽的是:那些外地商人、投机者等买的大房子自然也被放到分子上,他们却消失在“市民”这个分母里,这样的“人均住房”指数究竟有多大的意义?此外,我国中高档住房闲置率居高不下,早已突破国际公认的10%警戒线,这些“现有供居住的”但是迟迟没人能住的面积,到底有没有被“人均”成我们的居住面积呢?

  其次,如果“人均住房N平米”的数字在节节增高,但是真正的人均面积却狭小逼仄,这样的现实不仅尴尬而且充满危险。一方面,中国房地产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国有银行,然而,房地产投资30%的增长速度已远远超过GDP的增长,房地产业面临的金融风险增大;另一方面,就算是西方发达国家大都市的房价比一般也只是人均年收入的5-8倍,而我国建设部的一份资料显示:当前我国大都市的房价比已快跨过40倍年收入的“红线”———这种现实下的“人均面积”越大,可能导致某些行业面临崩盘的危险越高、经济结构性失衡的几率越大。

  最后,当我们在为“全国城镇住宅私有率达八成”而欢呼的时候,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恰恰是坚决维系并不高昂的住房私有率,因为他们还需要相当数量的公房用于廉租,以救助特困居民的住房需求。比如:法国人口约6000万,住房约2600万套,其中私有房占55%;荷兰人口约1600万,住房约640万套,其中私有住房占50%……八成的私有率,我们的职能部门拿什么去“大庇天下寒士”呢?拜托,千万别把畸形的高私有率当政绩啊。作者:邓海建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