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台湾乱局拉美化 政治乱象非必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5日13:50 中国台湾网

  针对近来台湾政局的混乱,香港《大公报》发表署名吴非的文章说,陈水扁尽量满足美国的国家利益,这样的操作与很多拉美国家的做法非常相像。但不同的是,拉美国家的人民在长期忍受国家内部的腐败之后,已经出现了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这样以反美为己任的国家领导,这是部分拉美国家对美国失望的表现。民主化进程是要减少政治权谋和估算,这样台湾才能够被拉回正常的发展轨道上来。

  文章表示,6月27日,台湾首个“总统罢免案”完成并由“立院”表决,在民进党86名“立委”集体不进场不投票的抵制下,获119赞成票、14无效票、没有任何反对票,却因不足148票门槛,“罢免案”不通过。在这里马英九、泛绿群众、陈水扁以及两岸、新加坡媒体的报道非常值得关注,首先马英九为何在这次“罢免案”中表现迟钝,泛绿群众难道不知道自己在保护的领导人,是一个周边官员几乎全部都涉及贪污的领导人吗?泛绿群众不为此感到惭愧吗?陈水扁是权力的傲慢,还是他真的不在乎历史的评价?

  文章说,在这场“罢免案”中,如果首先要将台湾的政治精英划分为本省精英和外省精英的话,这样会更有利于理解台湾出现的政治对立现象。当1949年国民党所有精英都来到台湾之后,台湾整体的发展过程都被外省人控制,尽管很多本省精英都对此表示不满,在这四十多年的发展,台湾基本上都是围绕在如何提升经济的策略中。1992年到2000年之间,台湾发展的民主进程还是由国民党总体控制并操控,尽管在这期间李登辉主导了这一切。2000年之后陈水扁以不过半的得票率当选为领导人,陈水扁希望以民进党的精英为主体,进行本省精英全面掌权,但问题在于台湾的本省精英并不能够掌握民主政治的精髓,那就是民主应当为了当地的发展而尽量采用妥协的战术,民进党的非妥协政策,使得国民党、亲民党以及非常绿的台联党都不能进入扁当局当中,这使得台湾大量的资源都为一个能力低下的民进党所利用,选举所造成的权力垄断为陈水扁周边的官员提供了一个腐败的良好沃土。

  另外,陈水扁抓住美国的国家利益和民主要求在后冷战时期已经开始分离的特点,在外部和内部都尽量满足美国的国家利益,并通过所谓的“外交”运作让美国放松对台湾“民主的要求”,可以看出陈水扁这样的操作与很多拉美国家的做法非常相像。但不同的是,拉美国家的人民在长期忍受国家内部的腐败之后,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这样以反美为己任的国家领导,查韦斯的作为得到了本国和很多拉美国家人民的支持,这是部分拉美国家对美国失望的表现。如果台湾坚持他们认为的民主化进程,这必然会使台湾当局感受到来自人民的强大压力,并迫使台湾当局在两岸问题和民生问题上有所作为。

  文章分析认为,尽管在国民党内有大量的本省人,但在组织运作上国民党还是大大区别于民进党。国民党在下野之后,仍然拥有庞大的党产,如果分配不均,在党内很容易产生寡头,之前李登辉就是利用国民党来实现自己的威权统治。2000年之后,由于党主席连战本身就拥有40亿港币以上的资产,而实现在基本公平的原则上的政党组织运作。民进党在陈水扁当权之后,出现了大量党外的资源可以利用,这些资金主要来自台湾银行业的重整。陈水扁在腐败的过程中的悲剧就在于,他本身似乎并不在乎自己的历史定位。据很多报纸评论显示,陈水扁现在似乎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所谓的修改“宪法”,让台湾向“独立”的路上迈进,另一条是两岸三通。但似乎这两条路,陈水扁都无法走通,这样陈水扁的历史定位很可能就在于:听美国的话,毁掉了民进党,肥了自己,碌碌无为。

  文章引述台湾的《新新闻》署名文章《国民党中央形同植物人 罢扁联署迟迟热不起来 马英九发飙了!》说,马英九是在已经获得美国方面的情资之后,确知国民党不论是发动罢免陈水扁,还是进行“倒阁”,或是持续发动“二次罢扁”、“三次罢扁”……等等动作,美国都不会反对和干预。最后马英九痛苦地发现,不论他有多少方略,面对着迟缓的国民党机器,马英九的所有布局可能都会成为镜花水月,还会因此被陈水扁和民进党痛打。

  文章最后说,新加坡《联合早报》社论《罢扁失败 谁之胜利?》就指出,台湾当局在从威权走向民主的过程中,难免需要交一些学费,付出一些代价。但是,以台湾近年来的现可以象看,包括各政党以及政治人物在此次罢免风波中的表现,人们发现,某些政治乱象其实并非是民主进程中之必然。(本文略作删减)

  (责任编辑:方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