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板车进京求医”让人心酸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5日14:04 温州新闻网

  今年43岁的汤敬岩是黑龙江尚志市石头河子镇的一名朴实的农民,他45岁的妻子郑淑英因村民纠纷,在几年前遭殴留下脑震荡后遗症,已负债3万多元治疗,至今未痊愈。因无钱治疗,汤敬岩用两轮板车拖着妻子到北京求医。至3日,汤敬岩的行程约3000里,耗时43天,走烂两双鞋。他对记者说:“我不会放弃,会不顾一切地救媳妇,累的时候就想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7月4日《新京报》)

  这是一幕足以让每一个读者心酸落泪的凄美镜头,足以让任何语言表达都觉羞愧的人间悲剧。

  循夫妻俩相依为伴、吱呀作响的这辆板车望去,映入我们视线的另一头却是灯红酒绿、公车“私奔”的镜头;循夫妻俩无钱治病、孤独神伤的憔悴脸庞望去,我们看到的另一头却是特权阶层在大量占用着公费医疗资源;循夫妻俩身上馨香的爱情和道德光芒望去,我们却无法看到这缕光芒成为医治“现代性冷漠”的良药,跃进眼帘的依然是重制医改的蹒跚步履,农民看病难痼疾继续在蔓延。

  当今医药费虚高,百姓看病之维艰,真可谓从汤敬岩夫妇的“长征精神”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当一个公民,为了去与“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的社会形态肉搏时;当汤敬岩深情地坚守着“要为妻治好病”的信念不弃,没有像负心人那样“抛下白发病妻转身就跑”时,或许,在汤敬岩试过无数条“他救”的路径都告失败后,惟一能拖动的就剩下那辆破旧的板车。

  我们知道,汤敬岩夫妇之前试走的一条条“他救”的失败路径中,有一种无形的“救民于水火中”的体制性怜悯情怀的缺失。在这种习惯性救助体系的缺失面前,映照出的是一张张为民安康守夜者的群体性冷漠面孔。我想,这些面孔是应该替风雨兼程地拽动板车,进京去攥也许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汤敬岩脸红才对。

  诚然,中国的贫穷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铲除,全民免费医疗也非一朝一日能实现;公民人人能祥和安康,光靠邻里和乡亲的怜悯与援手是远远不够的。但是,我们的社会更应将支援的目光投向汤敬岩这样的无依无靠者,并尽快出台一些应急的相关保障制度,将单个公民的“长征”变成一个群落的“长征”。

  因为,在强大的社会与强大的国家保障体制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弱者。公民需要保护,救助弱者需要加快脚步!

  来源:《南京晨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