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盯着贫者消费的眼睛透着贫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5日15:25 浙江在线

  网上一篇名为《一个贫困大学生的呼声》的帖子,引起了记者的关注。记者在海南师范大学的校园找到了发帖的崔灿(化名),还有和她同在该校就读的双胞胎姐姐崔静(化名)。姐妹俩来自河南南阳,先后遭遇丧父丧母,从此姐妹二人相依为命。“拉头发,买衣服,背时髦的包,还换男朋友。”同班同学小韦说崔灿根本不像一个贫困生。崔灿则说:“所有的困难我们姐妹都经历过,但我们挺过来了。但大学里周围同学和老师的议论给了我巨大的压力,他们让我失去了原有的自信,我无所适从。”也许是憋得太久,在记者面前她的眼泪止不

住流了下来。 (7月4日人民日报华南新闻)

  “拉头发,买衣服,背时髦的包,男朋友”就不是贫困生了?贫者一定是那种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形象?一定是那种开口就是“大爷大妈行行好”,争吃嗟来之食的可怜相?

  盯着贫困者消费的眼睛里分明透着一种精神上的贫乏,心理上的隐晦。一些人常以道德家的立场,居高临下看待贫困者的消费,只要一超过其心理预期的那道底线,立马觉得大逆不道,大失所望。其实,反道德的恰恰是其本身,所谓“底线”只不过自己设定的一种聊以自慰的临界点而已。每个道德家的底线都是不一样的,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何也?因为每个人的心理需求与满足感不一样。甲道德家看到贫者买手机就承受不住了,而乙道德家要到贫者进美容中心,与邻居搓两把麻将耍小钱时才感慨万千。这种“望穷”的心理变态与一度盛行的“仇富心理”同出一辙,是一娘所养的“孪生兄弟”。

  此种“望穷”的不良心理正好迎合了那种“笑贫不笑娼”的社会病态与民族劣根性。贫者与娼者都属于一种无奈,然而娼者的无奈远没有贫者那样捉襟见肘,几乎写在脸上。当原本概念上的贫者脸上不再有“贫困”二字,旁观者打算另眼相看。可当得知贫者在生活境遇并没有巨大改观之前,纯凭救济金将头发拉直,穿着入时,这会儿看客不让了,凭什么呀?我们正准备为你洒一掬同情之泪,你却让自己妖艳起来,这不是倒胃吗?上述新闻中的崔灿同学每个月都会收到老师的邀请,吃过饭之后,就是两三个小时的家务。她感觉受到了歧视。贫者的体力从来就是一种低廉的资源,甚至是无价的。这种现象提示出一个深层次的“法则”,贫者在生存状态没有重大改变之前,永远被人们定位于另一个世界,有一个等级分明的“红与黑”界线在时时提醒贫者不要自找没趣。

  贫困只是一个人、一个群体暂时的生存状态,不是用来博得同情和慈善的永久性标志。要想使自己更加快乐,永远快乐,只有改变对方的贫困窘境,让对方与自己一起快乐起来。除了必要的资助之外,最好的办法就是与之相容,象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那样一视同仁,以至于淡化贫富上的悬殊,医治精神上的贫困,更多的在同一片阳光下与贫者情感上、平等理念上开展交流,那种宽容与慈悲的感觉才是真正的高贵。


作者: 梁江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