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有感于农民称“干部”为“师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5日15:35 浙江在线

  科技型党员干部下派到农村后,农民不叫“干部”叫“师傅”。记者最近在江西部分农村采访时发现,不少农民对党员干部的称呼正在悄然改变。而且,这一变化发生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之后,成为党群、干群关系的新标志。(7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

  在中央有关部门在大力倡导下,从1996年开始,全国各地都开展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这项活动如一股暖流淌过农村的广阔田野,把科普知识送到田间地头,

把义诊药箱背进偏远山村,把先进文化带到村村寨寨……持续不断的“三下乡”让亿万农民尝到文化、科技、卫生带来的甜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没有亿万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广大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农业进步的出路在科技,农村发展的关键在人才,农民提高的根本在素质。尽管当前我国农村总的形势是好的。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仍然落后,与城市相比,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发展水平明显滞后,这制约农民生活的改善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循着这一思路,全国各地党员干部积极响应中央有关部门倡导的“三下乡”活动。

  在“三下乡”活动中,广大党员干部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和农民结成帮扶对子,为农业生产提供手把手的指导和服务。在他们的感召下,一些乡镇的本地党员干部也开始学习农业生产的技能,转变工作作风,积极为农民服务。不少乡镇党委还把党员干部的致富技术专长向农民公示,接受农民的挑选。因为有科技型干部的指导,一些长期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的增长。正如江西一些农民所说,科技型党员不仅是上面派下来的干部,更是我们欢迎的师傅。然而这一称呼上变化恰恰反映当前干群关系的变化。

  农民称“干部”为“师傅”体现群众对干部的信任。过去在群众心中,干部总是高高在上,农民朋友很少见到干部。如今干部和群众打成一片,围绕农民脱贫致富,深入开展调查,积极引导群众上项目,谋发展。还结合本地实际和自己的专业特长,热心为农民传授种植、养殖等农业实用技术,指导农民学会用科学技术发展致富。农民称“干部”为“师傅”,说明了干部已成为为群众做好事的“贴心人”,既体现了群众对干部的信任,也体现群众对干部工作的认可。

  农民称“干部”为“师傅”反映干部观念的转变。过去在群众心中,干部下乡是“要”,即要粮、要钱(收税费等)、要命(计划生育)。如今干部下乡是“送”,即以解决农民群众生产与生活的迫切需求为目的,如农技干部为农村讲授农业知识,医疗卫生干部,是向农民传授防病治病的注意事项,解决农民看病难所遇到的难题,文艺干部是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干部从“三要”到“三送”,使广大农村群众获得了致富的信息和技术,获得了健康知识和医疗服务,获得了精神文化的享受。如今干部的下乡不像过去那样敬而远之,而是喜而近之,广大农民还称“干部”为“师傅”,我认为这农民对我们的干部最高肯定和奖赏,这也说明我们的干部服务意识更浓。

  实践证明,“三下乡”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巩固党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水平。但愿广大党员干部在今后的“三下乡”活动中,更加贴近实际、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群众,切实将“三下乡”与解决农民关心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利民生、顺民意、得民心,做一位名副其实的、深受群众欢迎的好“师傅”。


作者: 刘纯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