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匈牙利汉学家谈"汉语热":学习汉语非常有前途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5日15:54 中国新闻网

  

匈牙利汉学家谈"汉语热":学习汉语非常有前途

  还记得,就在几年前,大批闯荡匈牙利的中国商人争先恐后地学习匈牙利语,把这作为他们在这个国家创业、打拼的第一块基石。那时候,通晓中文的匈牙利人很少,匈牙利中文翻译是一项很紧俏的工作。然而,短短数年时间里,这种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今,匈牙利人学习和掌握中文,已不是什么希罕事了,仅在布达佩斯,几乎任何一所正式的语

言培训班里,都设有中文课程。而在匈牙利,真正开设有中文专业的教学机构目前还仅有布达佩斯罗兰大学一所学校。日前,欣闻孔子学院“落户”匈牙利这一消息,匈牙利《欧亚新闻报》记者专程采访了匈牙利著名汉学家、罗兰大学中文系主任郝清新博士(Dr.ImreHamar),请他就罗兰大学中文系的概况及“汉语热”在匈牙利的逐渐升温谈了自己的看法。

  以下是记者采访郝清新博士的全文内容:

  记者:布达佩斯罗兰大学是匈牙利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它从事汉语教育和研究已有很多年的历史,您能给我们简要地介绍一下中文系的基本情况么?

  郝清新(以下简称郝):罗兰大学中文专业成立于1926年,是整个东亚语言系的一部分。但长久以来,东亚语言系一直以教授和研究中文以及中国文化为主,汉语言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记者:匈牙利仅罗兰大学设有中文专业么?

  郝:是的。目前,匈牙利共有三所大学有教授中文的资格,除罗兰大学外,还有外贸学院和佛教学院。但设立中文专业的仅罗兰一所。也就是说,学生在其他学校仅能够学习语言,而在罗兰大学,由于这里的中文系是一个专业,因此学生除学习语言外,还可以选修其他的、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多门课程,如佛教、中国哲学、中国思想史以及中国文学等。

  记者:目前,中文系的在校生有多少人?中文系录取学生的程序和标准是什么呢?

  郝:中文系现在有一百多名学生,其中包括十几名博士生。这个比例要比过去多得多。记得我上学的时候,系里一共才有十几名学生,而近几年,中文系每一年录取的学生数量就保持在20人左右。其中,15人属于国家支持,即所谓的公费生,其余5人是自费生。

  记者:那么,学位的设置情况是怎样的呢?

  郝:中文系的学位设置仍然沿袭整个匈牙利的高等教育体制,即五年硕士制。我们不设学士学位,即没有本科生,学生在校就读五年后,直接取得硕士学位。但是,从明年起,这种情况将有所变化。我们打算借鉴美国高等教育体制的长处,将学士和硕士分开。学生就读三年颁发学士学位,五年颁发硕士学位。这一点同中国的教育体制也有相似之处,只不过,中国的本科教育是四年。

  记者:到目前为止,中文专业一共毕业了多少学生呢?他们当中比较优秀、突出的现在在从事什么职业?

  郝:这个数字我们没有作过详细的统计,但是我估算应该有超过一百名的中文毕业生。学生中比较优秀的在毕业时通常会选择留校教书,从事中文教育和研究工作。此外,外交部、文化部及其他政府部门也会招收我系的毕业生。曾经的几任驻华大使都毕业于本校的中文专业。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想请您谈谈匈牙利的“汉语热”。目前,“汉语热”在当地逐渐升温,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您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郝: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中国迅速崛起,其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大是促生汉语热的主要原因。其次,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到匈牙利,他们经商、做生意,在当地社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让匈牙利人认识到学习汉语是一件非常有前途和有意义的事情。打个比方,我上大学的时候(1986年),当时在匈牙利,能够和中国人接触的地方只有大使馆,学习汉语除了做学术研究外,没有什么实用性的前途。而现在,中国的公司、餐馆、商店随处可见,中国人来匈牙利旅游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我的学生里,很多人在大学期间就去给中国人打工、做翻译或是当导游,他们都说,用中文找工作是一件既容易又很体面的事情。因此,学生们学习中文的热情也很高。他们每个人都很努力,许多人的中文水平都是靠业余时间做各种各样的工作来获得提高的。

  此外,“汉语热”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这也会影响到匈牙利。比如说,目前在邻国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中文系里有近200名学生,人数基本是我们的一倍,所以说,中文在匈牙利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前景和空间还很大。(来源:匈牙利《欧亚新闻报》 作者:茱萸)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