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灯光为何如此明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5日16:02 四川新闻网

  那是一个盛夏的夜晚,我完成下乡任务后,在鄂西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往回赶。天公偏不作美,骤然下起大雨,“电驴子”熄火了。我顿时被无边的静寂与黑暗所包围。

  正在无助之中,一个头顶斗笠、手提马灯的中年男子向我走来,为我撑起了雨伞。借助忽明忽暗的灯光,我修好了摩托车。在攀谈中得知,他是村支书,一位烈士的儿子,而这盏灯竟然是他的老父亲生前打鬼子、干革命用过的!中原突围的一个夜晚,他的老父亲就

是用这盏灯护送过同志们。老父亲过世了,留给他这盏灯。因为这里路况不好,在天气糟糕的夜晚,他总要提着灯来回“巡逻”。在我之前他帮助过多少人,他没有记过,也记不清。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由乡下到了城里,工作单位也几经变迁,但那盏灯在我的心中明亮而温馨,从未泯灭。那盏寻常不过的马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照亮过送粮的小道,照亮过保护伤员的小屋;今天,想必它仍旧在发挥作用,仍旧在帮助夜行的路人。它不熄灭的源泉,当是共产党人那种无私的境界和情怀。

  在党的85岁生日之时,由那盏旧马灯,想到了另一盏别样的灯。在革命老区湖北红安县的博物馆里,有一本被专家确定为“一级文物”、“镇馆之宝”的《共产党宣言》。当年,黄安县(今红安县)青年党员张行静从董必武那里获得这本宝贵文献,并将它带回了黄安。由于斗争的风声很紧,只能利用晚上当敌人放松警惕时,在昏黄的麻油灯下,向乡亲们传递革命的知识和火种。今天,尽管后人已经找不到那盏麻油灯,但当时那跳动的火苗,是曾经怎样点燃人们的希冀和渴望,温暖过、激励过多少“将军县”的好儿女,踏上革命的征程啊!“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红遍鄂东的革命之火,不正是那盏麻油灯点燃的吗?

  还有那延安窑洞不灭的灯火。在陕北的窑洞里,在凤凰山麓,在杨家岭,在枣园,在王家坪……哪一处没亮过革命的小油灯?哪一处没留下毛主席饱蘸浓墨的激情诗篇?土窑洞里的油灯,就像一道道曙光,划破了旧中国的漫漫长夜,照亮了新中国的灿烂前程。

  时代在变迁。现时的灯,已今非昔比。当夜幕降临,凭栏远眺,万家灯火化作流光溢彩,璀璨夺目。品味今天的光明,追忆过去的岁月,让人感慨万端:正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凭借点点灯火,带领中国人民苦苦求索,让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走向辉煌!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鄂西山区的马灯,鄂东老区的麻油灯,延安窑洞的小油灯,那是过去意义的灯;都市里新潮而别致的灯盏,又是现代意义的灯。它们之间差别是那样大,又是如此内在统一:没有过去的马灯、麻油灯、小油灯,就没有今天亮堂的灯。或者说,今天的灯,正是由昨天点亮的。它们都在激励我们前行,照亮未来的征程。

  每个共产党人,心中都应该有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并且永远追求成为一盏照亮他人的明灯!(蔡朝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