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慈善不是特效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5日16:29 四川新闻网

  ●若对慈善寄予厚望,就好比将保健品当成特效药一样,非但不能治病,还有可能延误病情,错失治病的良机

  最近,“慈善”一词成媒体热议,不仅仅是因为比尔·盖茨要专职从事慈善业、巴菲特捐出375亿美元的新闻,还因为它作为一种社会财富的调节机制,而被人们寄予厚望——有媒体报道指出,中国需要“第三次分配”(即慈善事业机制)来解决迫在眉睫的“贫富悬殊

”难题。

  媒体报道说,有专家指出,“收入分配问题已经成为破解当前经济运行中各种矛盾的重要锁匙。在当前贫富差距拉大的情况下,强调三次分配在当前尤为必要”。

  所谓的“第三次分配”机制即为慈善事业机制。按照时下流行的说法,第一次分配是指市场分配,即“让一切创造财富源泉充分涌流”;第二次分配是指政府宏观干预之下的再分配,通过税收杠杆调节和建立全面、系统、适度、公平和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平衡社会财富分配。

  在这里,且不论将“慈善事业机制”表述为“第三次分配”是否有违慈善的本义,单是慈善“有助于缓解贫困、缩小贫富差距”这个论断,就值得商榷。

  近年来,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迅速拉大、基尼系数急剧增高,使得“贫富悬殊”成为社会经济不容回避的焦点。治病寻病根,我们社会贫富悬殊的“病根”在哪里?是因为富人们太富有没有捐款吗?这显然不合逻辑——极富、极穷群体本身就是贫富悬殊的产物,极富群体的存在是贫富悬殊的结果而不是前提。

  事实上,对于贫富悬殊产生的社会根由,社会早已有公论——是资源占有的不公和创富机会不均等;是调节杠杆的不到位,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无论城乡之间、东部和西部、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间的贫富差距,都和上述两个因素相关,也就是说,和“第一次分配”、“第二次分配”的制度缺失有关。

  现在,我们对慈善寄予厚望,无异于希望慈善能够修补“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制度的缺失。这就好比将保健品当成特效药一样,非但不能治病,还有可能延误病情,错失治病的良机。

  慈善是什么?表面上,它是通过捐赠、资助等方式,消减富人的财富,是一种均富的手段。本质上,它是一种社会精神,在富人慷慨解囊,在政府或社会组织利用公共资源和影响力,为社会中的弱者提供扶助的背后,是人类对公平的理想追求和对公平制度本身的维护。

  我们需要慈善,它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慈善事业的发展能够有效缓和各利益群体间的矛盾,减少社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震荡与冲突。但是,我们不能过度夸大慈善的制度替代作用。是的,如果有一份捐赠,山西太谷县的贫穷父亲就不会因担忧付不起儿子大学学费而绝望自杀。但是,慈善捐助并不能帮助所有的贫穷父亲从根子上摆脱贫困。一味地要求通过捐赠解决贫困生就学难题不仅不现实,而且容易让人们忽视教育资源分配、教育收费不合理等等制度缺失导致种种教育致贫怪现状。

  正确理解慈善的含义,摆正慈善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位置,才能将慈善机制的社会作用发挥到极至。这也是慈善机制与缩小贫富差距之间的关系要义。(郝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