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所长李岳生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5日16:32 新华网 |
新华网长沙7月5日电 洞庭血防人——记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所长李岳生 新华社记者黄兴华 盛夏的洞庭,一位老者冒着酷暑,奔波于血吸虫病防治一线。他拥有不少沉甸甸的头衔:世界卫生组织湖区血防研究中心主任、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国际研究员、澳 大利亚昆士兰医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然而,他却更喜欢“洞庭血防人”的称谓。他就是归国博士、扎根洞庭湖区33年的湖南省血防所所长李岳生。 刻苦钻研,用知识改变疫区群众命运 1973年,21岁的李岳生从湖南医学院毕业,来到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当时的洞庭湖区,芦蒿遍地,钉螺横行,到处都是血吸虫“窝子”。李岳生和同事脚踏血防靴,背着查螺筐,深入湖洲蹲点调查。“置身于茫茫芦苇荡中,经常迷失方向,我们就每人配一个口哨,感觉离同伴远了,就吹口哨联络。”回忆当时的情景,李岳生记忆犹新。 “有时在荒洲上扎营,没有饮用水,就从钉螺遍布的沟里取水,撒上漂白粉,煮开后忍着刺鼻的气味喝下去。每顿饭只有两分钱的菜,天天清水煮南瓜下饭,日子久了,落下个便秘的毛病。”李岳生的亲密战友、湖南省血防所科教科主任何永康回忆说。他们日查夜守、走村串户,两年内救治了400多名血吸虫病患者。 一次同学聚会,李岳生发现大学同学多数成了著名医院的主刀大夫,而自己却整天到疫区查螺灭螺,成了名副其实的“泥腿子”。他感到,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得掌握更多的知识。于是,他开始自学英语,打算有机会就出国发展。 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促使李岳生放弃了原来的想法,决定要凭自己的知识去改变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患者的命运。那天,他到岳阳市君山区柳林镇出诊,一个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让他内心受到震撼:四肢枯干,面无血色,腹大如鼓。“第一眼看到这样的病人,我这一辈子也无法忘记。当时这样的血吸虫病患者湖区还有很多。他们才是最需要帮助的!”凭着这种朴素的感情,他决定干好这份“苦差事”! 走出国门,让世界了解洞庭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岳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很快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血防员成长为小有名气的血防专家。 1986年,世卫组织在安徽省举办“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讲习班”。李岳生操着并不流利的英语,硬着头皮和世卫组织主管血吸虫病防治的官员莫托交上了朋友。 1989年7月,世卫组织在荷兰举行的血吸虫病现场研究项目评估会上,李岳生和一位教授合作的《日本血吸虫病发病及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等两个课题,获得32万美元的课题经费。中国人首次出现在血吸虫病防治的国际论坛上,洞庭湖的血防工作也开始引起国际专家的关注。 2000年底,李岳生凭借《中国洞庭湖区血吸虫病:人群暴露、感染、患病率和易感性研究》这篇2001年度昆士兰大学最优秀的毕业论文,一举获得昆士兰大学博士学位。导师邓·迈克马勒斯教授这样评价:“毫无疑问,李博士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他在血吸虫病现场、生态、流行病防治以及免疫遗传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都被中国乃至世界医学领域所公认。” 李岳生被聘为澳大利亚昆士兰医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美国、日本、新西兰等地一些大学和研究所也频频相邀。当时,他妻子和儿子也陆续来到身边。李岳生的人生旅途一片光明。 不畏艰险,扎根疫区送“瘟神” “国外虽好,可洞庭湖区是血吸虫病的‘重灾区’,那里才是最需要我的地方。”2001年,李岳生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洞庭湖畔。 回国后,李岳生不顾条件的艰苦,全身心地投入血防科研工作,把在国外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洞庭湖区的血吸虫病防治中。从那时起,他先后被荷兰、美国、瑞士等8个国家的研究所和实验室邀请去作学术报告和短期学术访问,应邀作为世卫组织临时顾问赴马里共和国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指导当地的血吸虫病防治。 2001年以来,他主管的血防所科研课题突增至36个。2004年,“日本血吸虫再感染与人体获得性免疫关系研究”项目获中华医学科技成果奖。同年,他被澳大利亚卫生部授予公共卫生职业奖。 2005年5月,他以突出成绩获得了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颁发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国际研究学者奖,成为获得这个奖项的首位中国内地医学家。 湖南省卫生厅长刘家望深情地说:“这些年,湖南血吸虫病疫情大幅下降。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血吸虫病人减少2/3,钉螺总面积下降了75%,血吸虫病流行区范围大面积缩小,李岳生功不可没。”(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