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从中路搬到南路的“约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6日00:00 东南早报

  前世篇

  约瑟钢笔社1950年,一位叫施元辉的厦门人为了谋生,在中山中路开了一家钢笔社,为市民们修理钢笔。当时,这家名为“约瑟钢笔社”的店里,墙上挂着一只很大的钢笔模型,十分引人注目;约瑟钢笔社还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每逢周六,钢笔社就关门不做生意,不管什么原因都不改变。原来,店主施元辉先生信奉基督,认为周六应该休息,而不应该工

作,所以有了周六停业的习惯;而“约瑟”这个名字,也和施元辉信奉基督教有关———施先生的小名叫约瑟,店名就是根据这个取的。

  当时,年轻的施元辉心灵手巧,很多器械自己摸索几遍就无师自通,除了帮人修理钢笔,还替人修理医疗器械和打字机等等,“约瑟”这个名字很快就叫开了。几年之后,全国范围内开始实行公私合作化。施元辉开始到一些修理店里上班。施先生的老伴回忆说:“他(施元辉)手艺好,人也老实,大家都愿意把东西送到他手里修,所以他无论调到哪个店里上班,那家修理店的生意就特别好。”

  泉州最早修相机的店面

  施元辉开始接触相机,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事情。那时泉州有些华侨会带些相机回来。有什么问题就找施元辉摆弄。慢慢地,施元辉就积累了一些修理相机的技术。到了上世纪70年代,修相机的活儿逐渐多了起来,“约瑟”成了泉州最早的相机修理店。因为当时生活比较艰难,施元辉偶尔会买下一些二手相机或胶卷,再转手卖出去,不过因为当时的政治气氛,这些买卖都只能暗地里进行。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商业气氛有所放松,“约瑟”开始经营起了手表、钢笔、计算机、文具等各类小商品,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专业出售相机。那时,施元辉买下了中山中路的那个店面,并将“约瑟钢笔社”改名为“约瑟照相器材店”。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泉州开门卖相机器材的基本没有,中山南路还有一家国营性质的“照相器材商店”。两家照相器材商店,一为国营,一为私营,就构成了泉州最早的照相器材市场。

  也就是在上世纪80年代,施元辉的三个儿子都陆续到店里帮忙。老二施志仁回忆说:“那时泉州人购买的相机,估计有一半都是在我们约瑟买的。”二十年之后的今天,一些老泉州人拿着胶卷找约瑟冲印的时候,还会跟施志仁说:我现在用的相机是跟你们约瑟买的……从周六不营业到随时服务上世纪80年代后期,泉州开始出现了一些照相馆,生意都不错,当时的泉州各县做冲洗业务的也很少,各县的照相馆拍了照,也会送到市区来冲洗。施元辉看到冲洗业务能赚钱,就在1988年引进了冲洗设备,替人们冲洗照片。“冲洗业务我们做得比人家晚,但是因为约瑟卖照相器材,又在市区,离当时最热闹的中山南路也近,地点挺好,所以冲洗业务很快就做了起来。”施志仁回忆说。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购买相机和拍照的人都多了起来。“约瑟”一手卖照相器材,一手做冲洗业务,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从1991年开始,施元辉的几个儿子分别在市区的义全街、指挥巷、东街开了“约瑟”的分店,或做冲洗业务,或卖照相器材,生意都做得很不错。

  从1991年开始,施元辉把“约瑟”的生意交给三个儿子,自己不再过问,“周六不营业”的习惯也随之停止。

  1995年左右,“约瑟”也成立了照相馆,替市民拍照。当时,泉州的婚纱照刚刚起步,照相馆的生意也相当红火。“上世纪90年代可以说是传统相机在泉州最辉煌的时期,照相和冲洗生意都特别好,每年春节期间,拍照的人特别多,送来冲洗的胶卷装了好几袋,有时顾客到我们店里都要排队,那是我们最忙的时候。”施志仁说。见证中山路的繁荣和寂寞1950年,施元辉开始经营“约瑟”的时候,中山南路已经是泉州当时最繁华的地段,而中山中路还比较冷清。到了如今,中山中路已经完全成了一条商业街,而中山南路则相对冷清了下来。

  “‘约瑟’从中山中路向中山南路的搬迁,恰恰证明了商业中心从南至北的转移。”施志仁介绍说,“在我印象中,1985年我们专业卖相机的时候,中山中路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商店,人们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做生意,那时的中山中路,大都是一些理发、维修、照相之类的服务业店面,商业经营少得可怜。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才有一些人陆陆续续做起了生意。上世纪90年代之后,服装店多了起来。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买下中山中路的那个店面时,只花了1万多元。现在中山中路,一个店面的月租可能就要好几万。”

  2000年左右,“约瑟”将照相馆搬到了中山南路,原来的店面出租给了别人。施志仁说:“把店面搬到中山南路,成本会低许多。”数码时代的冲击和应变进入新世纪,中国照相机市场迎来了数码时代,传统相机市场在几年之间迅速萎缩。2002年,泉州市面上出现数码相机后,“约瑟”的传统照相器材和冲洗业务开始受到冲击。

  “这两年买传统器材的人越来越少,胶卷销量也明显不如从前,卖普及型数码相机的商场越来越多,竞争很厉害,我们做器材已经很难再有昔日的优势;人们用上了数码相机,拍了照片就传到电脑上,冲洗业务更是急转直下。以前四台冲印设备一起开着都忙不过来,现在只留着一台在运作。”

  2001年,“约瑟”花了近百万引进数套冲洗设备,因为数码时代的冲击,两年之后就基本搁在一边。施志仁总结说:“现在的数码时代变化太快,特别是影象行业,很前卫的,你稍微不留意或把握不准,就会跟不上时代的。”

  近几年来,“约瑟”除了保留原来的摄影摄像器材、相机维修和冲印业务外,也开始酝酿转型,拓展新的业务,逐步将数码摄影摄像、企业专题片、广告制作、刻录DVD等业务都纳入自己的经营范畴。凭借“约瑟”在老泉州人心目中的分量,新业务的开展还都比较顺利。

  “我父亲最早经营‘约瑟’,为的是谋一份生计,经过几十年的用心经营,才在上世纪90年代形成一定的规模。作为一家老店,要制造新的辉煌,可能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也需要机遇,最关键的,是要对市场有一个准确的观察。”施志仁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