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教改力度不是体现在科目的多少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6日00:13 红网

  从刚刚闭幕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建设研讨会”上传出消息,从今年秋季开学开始,高校大一本科新生的思想政治课程科目将“压缩”到四门,即从原来的七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减少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与会的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主

任艾四林称,“这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力度非常大。”(7月5日《新京报》)

  艾主任说改革那是一定的,至于“非常大”云云则谈不上。其改革体现在两点上,一是整合了六门科目,二是替换了一门科目,内容非但没减少,反而多了一些重要思想概论,课时学分则压根没提,这样的改革岂非“换汤不换药”?我实在看不出其改革意图何在,是为了“减负”吗?内容不减反增,“减负”何从谈起?是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和面对这一现实”才作出这么个改革?那么,我要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新老教材里是不是有所不同?

  有点自说自话。艾主任还说,教育部、中宣部等部门酝酿这项改革已经很久,调研从2002年就开始了,并经过了好几次全国范围的调研。我不知道有没有调研这么个核心问题,即为什么大学生对“两课”一点不感兴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地位和学生的普遍不重视,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矛盾,具体表现在,学生不感兴趣,到课率低,认真听的少,实际收获不大。用一个词概括高校“两课”的问题,就是劳民伤财。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调研人员有没有认真调研过这个问题?如不解决这个问题,所谓改革就是一纸空文。

  依我看,高校“两课”存在的问题无非是目的与手段问题,即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什么及用何种教学手段去达到这一目的。从所选科目看,其目的就是要让大学生通过经典理论的学习,确立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的人生目标,做一个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用我们那时读大学的话说就是出于“反修防修”的需要。这当然不错,问题是,原理还是当年那个原理,主义也还是那个主义,只是时移世易,当今大学生远比我们那时成熟世故多了,他们大多不是理想主义者,他们读大学只为一个目的:毕业后谋得一口好饭碗,他们才不关心去接谁的班的问题。从当今大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分析,如公德意识淡漠,担当精神欠缺,犬儒主义倾向严重等等,他们最需要接受的是公民教育。鉴于他们在中小学阶段就没接受公民教育的实际,大一时对他们进行怎么样做人的教育,我以为是最要紧的。大学生要是成不了一个合格的公民,又怎么能接好革命先辈的班呢?“两课”的教学目标需要重新定位。

  再说手段。凡是接受过高校“两课”教育的大学生都深有感触,老师在讲授时基本上都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手段,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充当的差不多是个布道者的角色,他们宣讲的都是百分之百正确(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理主义(有人说是教条),学生只有洗耳恭听的份,绝没有质疑辩难的可能。这就造成了“两课”讲堂上一种特有的现象:老师在台上讲得头头是道,吐沫四溅,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不知所云。当教师的讲课预设了这样的前提,即对其讲课内容不容置疑讨论,老师只要演好一个教导者的角色,试问,大学生对这样的课还能产生多大兴趣?

  所以我说,当上述两点尚未解决好时,课程改革者们切慢为“两课”科目减少了三门沾沾自喜,说什么“改革力度非常大”云云。

稿源:红网 作者:王学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