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关注:伪球迷时代的狂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6日03:22 燕赵都市报

  编者:

  四年一次,世界杯制造的中国式狂热,今年为盛。中国球迷、中国媒体的痴狂,到底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娱乐化、资源垄断化、媒体暴力,这一切与商业“阴谋”之间有怎样的关联?在世界杯行将落幕之时,不如我们换一个角度,谈一谈世界杯。

  伪球迷时代的狂欢

  世界杯,这场四年一度的巅峰对决,注定成为举世球迷的节日。至于本届杯赛,更显出于今尤烈、于斯为甚的情势来。全国同看一场戏,这样的盛况足令无数的老人吁叹一回了。从6月9号开始,“俺们全国都是球迷”。真球迷也好,伪球迷也好,皆以一只小小的皮球的名义沉沦于每一个夜晚的疯狂,身边大小男女都早已一反常态,无不带着沉迷的表情开始大呼小叫了,甚至敢于公然地歧视不谈球不看球的合法公民了。

  世界杯,大事件。几乎大多数的都市类媒体都纷纷推出了世界杯《号外》或特刊,这些报纸的老总们大都具备了一掷千金的豪迈与笃定心理;那些一贯吟花弄月、靠下半身写作的人们,都纷纷摇身成为报纸世界杯专栏的当红写手,球评评球几乎成为一时之显学;网络上关于世界杯的报道几欲遮天蔽日。点开任何一个博客,哪怕是最古板的博主,在字里缝间一不小心迸出的也仍是世界杯三个字;电视上由于传播权的原因,只在少数的几个台风生水起,声嘶力竭到黄健翔的地步,反衬得其他频道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来。

  但这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即便是在有球队参加杯赛的国家,他们的新闻媒体也没有像我们这样疯狂与投入。而在世界杯小组赛结束的次日,一条被各种媒体纷纷转载的新闻更是匪夷所思:经全球媒体曝光的世界杯期间球迷死亡人数已经飙升至43人,而人数最多的国家居然是没有球队参赛的中国,已经达到了11名。这个消息一下子把人拽到去年一度风行于中国的畅销书———《娱乐至死》。波兹曼在书中急切而有力的喝问如在耳边:难道我们要把自己娱乐至死吗?仿佛一下子变得现实而严重。但其实不是这样的。

  是的,世界杯之于中国观众,与其说是观赏雄性力量与技术结合的完美与缺陷,倒不如说是通过世界杯去接近于一种绝少功利,亦杜绝了政治、权力等等庄重因子的娱乐精神。“在这里,一切公共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等等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波兹曼语)。”有这么严重吗?我总是不以为然。因为我说的是,娱乐无罪,正像超女无罪那样。在这种时候,不论是被娱乐了的世界杯,还是世界杯的娱乐,也许在它呈现方式上已经构成了一种事实的传播暴力,在一个约定俗成或公序良俗的世界里具有了不可思议的颠覆之力,但世界杯的确因之成为一个出口,位于东方大国的芸芸众生因为这个出口所代表的各种意象而获得了高度释放。他们乐意投入其中享受这种快感。

  皮球是一个中空的设计。如果往里面加塞太多的东西,皮球就太过沉重了。人也一样是可以活得空灵、轻松,但却少不了娱乐与释放。那些一直心有块垒、无法释怀的人们已经结成为一个大得吓人的精神病群体了。因此对于世界杯在中国的受关注程度,真实原因不如说在于,东方民族一贯因循传承的过于凝重的文化意象,使得他的子民在接近于纯粹的娱乐之时,其所暴发的热情也就惊人强烈与炽热。也正从这个意义上说,本届世界杯之于中国,不是球迷时代,更像伪球迷时代。事实是,非球迷之伪,而在于痴狂足球必然成为这样一个时代命定的精神假象。

  每一种精神都渴望狂欢,每一种沉重都渴望释放。然而中国人没有自己的狂欢节。在中国的社会沿革中,曾经出现的带有高度狂欢精神的节日,是一些地方农村社会的庙会。在庙会中,维护传统社会秩序的等级制度被极大地冲淡了,非理性成为主导,下层民众,甚至平时饱受禁忌的妇女也不再受限制参加庙会及娱神演出。但据学者考查的结果,这一庙会精神到今天已经彻底功利化了。但是,尽管诸神隐退,图腾远去,国人对于狂欢精神的渴求依然存在,尤其是置身于当下竞争与生存压力的多重负荷之下,一次忘情的狂欢是多么弥足珍贵。

  ■杨耕身

  世界杯耗尽了媒体智慧

  这两天围绕超女李宇春又有一些新闻。最吸引人的是她在世界杯期间为各家媒体撰写的球评是否涉嫌抄袭。近日,李宇春表示球评并不是出自她之手,而是由公司的工作人员代为打理。(7月5日《新闻晨报》)

  世界杯接近尾声,大部分出于窥探心理而卒读了“春春秀球”专栏的人,想必十分懊恼。语言稚嫩,工作多于评球,毫无美感的百字文,本来以交代自己的累,凌晨几点还坚持看球而博得读者的同情,可现在却令人大倒胃口。

  世界杯开赛的时候,纸质媒体采取的方式往往是出特刊,一般由特派记者的独家报道、名家评球、读者评球、资料组拼所构成。大部分特派记者都无法从现场获得第一手信息,他们的发挥空间只能是采访风土人情。而所谓的名家评球就是找一些明星、作家、其他著名社会人士从自己的角度评价一场比赛,这其中大多数人都是在交代自己的熬夜经历,评出来的也是同一个味道。李宇春评球就是如此,先写自己干了什么事,再讲自己好累啊,仍然坚持看完了球,我厉害吧?诸如此类,实在是无法入眼。

  据报道,世界杯开赛之际,李宇春与全国15家媒体签约开专栏,从6月10日开始连载,李宇春以每天一篇的速度,抒发自己的感受。有知情人透露,此次支付的稿酬每家媒体1万元,总共15万元。这个费用并不高,可见明星写专栏并不是为了这点微弱的报酬,而是要借世界杯提升名气。与此相关的是,媒体大肆炒作,以超女评球为自己报纸的一大特色,敬请读者关注。可结果呢?这一唱一和并没有引起大部分读者的兴趣,当然不包括“玉米”们。像小学生写观后感一样写球评,即便是明星,也不能产生很高的阅读率。

  当然了,每一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权利,一个报纸也可以运用自己的方式创造轰动效应,但是如果一个明星因为功利性目的而伪造文字,一个报纸只管以明星的名义吸引读者,而丝毫不必审查稿件的原创性,不尊重读者,那么这种合作便会显得不堪。双方看似对世界杯充满激情,其实他们只不过是以浮躁心情对待世界杯,明星为了开专栏的新鲜性,而媒体就是要不知疲倦地制造独家效应,可是哪里有什么独家呢?如出一辙的前方记者报道,毫无新意的名家评球,来源于网上的资料组拼,就这样摇摇晃晃地支撑起了媒体的世界杯报道。这足以显示出媒体已经普遍失去操作世界杯新闻的智慧与空间。

  像世界杯一样,什么事情一旦到了全球瞩目的地步,还想展现出媒体独特的新闻智慧,显然是无力的。媒体越是关注世界杯,它所能占有的独家资源就越少,不论是特派,还是名家,媒体都会将资源瓜分的一干二净。媒体新闻智慧被世界杯耗尽的突出表现就是,面对像李宇春一样,一天一篇,为15家报纸写独家专栏,我们的媒体也要忙得不亦乐乎。

  ■肖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