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搞学问”还是“搞表演”?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6日05:54 河南报业网-河南商报

  北京师范大学钟伟教授在表白“经济学者一定要替百姓说话吗”以后,引起社会各界的不同反响。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谢国忠在接受采访时说,经济学家就像演员,就看出场的次数多少,多了就自然成为经济学家了。(7月5日《每日经济新闻》)

  谢先生本人即是一个经济学家,发表这番评论着实耐人寻味。经济学家应该是做学问的,而演员是搞表演的,怎么能说“经济学家就像演员”呢?假如谢先生不是感触颇深,

恐怕不会做这样的比喻。其实,对照现实生活中经济学家们的做派,谢国忠先生的比喻并不为过。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在中国迅速成为一门显学。在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学家恐怕都不曾像过去二十多年中国的经济学家那样地位显赫,对社会产生过那样大的直接影响。但是,在炫目的光环中,某些经济学家开始迷失自己。他们热衷于参加各种媒体组织的活动,在不同的场合侃侃而谈,他们走穴般在各大城市的论坛上侃侃而谈,头头是道,几乎没见他们有“卡壳”的时候,更鲜见有谁诚恳地说:“我们不知道。”讲完之后拿红包,可谓名利双收。有人称之为“媒体经济学家”,可谓恰如其分。

  为了吸引媒体和公众关注,某些经济学家还频频制造轰动效应。有的经济学家反对征收遗产税,说那是“杀富济贫”,引起了轰动效应;有的提出“第二套住宅”论,认为拥有第二套住宅是小康的一个重要标准,引起了轰动效应;有的说十年后中国经济将全面超过美国,引起了轰动效应;有的预言数年内中国经济学家将获得诺贝尔奖,引起了轰动效应……

  作为一个学者,偶尔搞点轰动效应也并非什么坏事,也可体现其一定的学识水平。但无论怎么说,学者不能像明星那样去制造轰动效应,在制造轰动效应时得讲点理性,体现科学精神。假如只是为轰动而制造轰动,那就纯属“有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这些做法,和一个演员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而故意制造绯闻有什么区别呢?

  经济学家首先是一个学者,而成为一个学者的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够耐得住寂寞,保持学术理性。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有一副对联,“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是对学者的最好诠释。总之,做学问要老老实实,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做出的成果,才有可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科学的检验和历史的检验。

  “搞学问”还是“搞表演”?这是一个问题!■马国川(编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