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青春播撒田野的希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6日06:09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甘丽华 孙晔

  “在我家的院子里摆上一大盆辣萝卜,一大盆豆瓣酱,一大盆五花肉。全村的人都来吃,每个人都吃得饱饱的。”谈起年少时的梦想,45岁的赵发所感慨万千。

  在他身后,360栋农民别墅正由4个建筑公司加紧建设。一路之隔的2000座大棚整齐

划一,这里生产的白灵菇远销海外。按计划,今年年底,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祁家湾街李桥村的村民就可以免费住上这些配有幼儿园、敬老院、篮球场、活动中心、自来水厂、小花园的别墅,然后到路对面的大棚基地“上班”。空余的土地将改造成良田,进行机械化耕作。

  “我要建1000栋别墅,让1000个家庭年收入达到5万元。”比起当初“让全村人都吃得饱饱的”稚嫩想法,赵发所如今的所作所为都像是在做梦。

  24年前,青年农民赵发所揣着10元钱闯荡汉口,从水果小贩做到水果行的老板,在城里发了财。13年前,他又把大把的钱投在家乡的土地上,如今成了拥有万亩庄园的“庄园主”。

  回顾自己的成长之路,赵发所说:“是团组织给了我澎湃的创业激情,是团组织让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

  新人:“不是土地贫瘠,而是人的思想荒芜”

  投入100万元,回报1000万元,当年大家都认为赵发所是在吹牛。而凭借先进的技术,赵发所使1亩地有了8亩地的产出,农民1个小时的工作顶得上过去8个小时的劳作。

  “不是土地贫瘠,而是人的思想荒芜。”从返乡的那天起,赵发所就决定摆脱以前原始的耕作方式,建设现代化的农村。1993年秋天,赵发所花14万元引进了7000株澳洲黑李树苗。当时,澳洲黑李在市场上卖出过1公斤200元的高价。没想到澳洲黑李在武汉水土不服,根本结不了果,赵发所不得不忍痛全部砍倒。

  为了确保第二次开发成功,赵发所先后从中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农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等单位聘请果木专家担任技术顾问,选取了适合武汉种植的李树品种。在艰难的创业过程中,共青团组织想办法给予了他资金支持。

  从1998年开始,赵发所的谦森岛庄园开始见到效益,高档水果远销香港和泰国。2001年,谦森岛托管了祁家湾街的4个行政村,除了种植果树外,还发展了食用菌栽培,逐步实现了村民生活在农民社区,工作在种植、加工区,养殖在禽畜区,根本改变了村民的居住环境和增收方式,让村民就地创业、就地致富、就地“进城”。

  1个赵发所带动1000户,5个赵发所带动5000户,100个赵发所带动10万户。为了培养、扶持一大批能够带活一方乡村经济的“赵发所”,团湖北省委联合湖北省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向1万名有志创业的农村青年提供1~5万元的“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向200名左右有志发展的农村青年提供20万元左右的“青年创业项目贷款”,设立“农村青年诚信创业援助基金”,为农村青年自主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扶持。

  一名乡镇党委书记曾经感慨道:新农村建设最急需的是高素质的青年农民。政府的工作重点在硬件建设,共青团的优势则在于软件建设。团组织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是提高农民意识问题,要发动这支重要的生力军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团湖北省委副书记丁小强说:“共青团组织没有很多的物质资源,却掌握着青年群体这一庞大人力资源;共青团组织没有具体的行政手段,却具有密切联系青年的动员机制,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可为。团组织不可能包打天下,而应发挥自身优势,把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做实。”

  新风:给农村播下新文化的种子

  7月3日下午,家住武汉市武湖办事处高车畈村的汤琴一头扎进村里的青年中心图书室,再也舍不得离开。以前闲下来的时候只能打牌,喜欢读书的汤琴一直盼望着村里能像城里一样有一个能借到好书的地方。现在,她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高车畈村青年中心由省级青年文明号、武汉市汉阳区房产管理局援建,其中特别捐赠了6个大书柜。黄鹤图书城送来了价值两万元的各类图书、杂志、期刊2000多册,华中农业大学则送来了农业种植、养殖方面的书籍。

  武汉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学生和大山里的五峰县实验小学学生手拉手,给那里的老师和同学打开了一扇开阔视野的窗户。为了给农村青年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团湖北省委深入实施农村青年素质训练工程,在农村青年中开展政策宣传、法律培训和素质拓展,年均达8万人次,利用务工青年节假日返乡高峰期,每年举办乡村青年文化节60余场次。

  城市的各种资源也被充分整合、调动。按照统筹城乡的思路,团湖北省委接连推出四个“一百”:大学生社会实践“百校千村”新农村建设帮扶计划、青年文明号服务新农村建设“百号行动”、“城乡百校手拉手”、“百名青联委员进百村”,全面参与湖北省“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建设。

  志愿者们深入田间地头,支医、支教、支农,捐建图书站、文化室、活动室和青年中心,帮助开展改厕、改灶、改水、改路、改圈,牵桥搭线、科教支农、文化下乡,给农村带来点点滴滴的新变化。

  仅今年上半年,全省100多个高校院系就为对口帮扶的镇、村派出支医、支教志愿者3000余人次,捐建80余个图书站、活动室和青年中心。

  100个青年文明号已经帮助对口的镇、村实施基础配套项目90余个,为农村青年提供了600余人次的技能培训、1200余条用工信息和用工岗位。

  200余名青联委员通过开展招商引资、技术支持、资金扶持、项目对接等形式,为“百镇千村”提供发展支持。

  新机遇:农村基层团组织找到了工作抓手

  “对县级团组织而言,3万元差不多是我们两年的工作经费了。团省委以奖代补发放这笔资金,既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又能解决下一阶段服务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工作的经费问题,最重要的是农村青年得到了实惠。真是一举几得。”在今年3月召开的湖北省农村青年转移就业现场推进会上,团江陵县委书记王敏激动地说。

  去年7月,团湖北省委围绕服务“三农”,启动实施了服务农村青年转移就业“青春富康行动”。为提高基层团组织的积极性,团湖北省委书记办每一位成员和各部门分别联系一个基层县市,共同筹集了社会资金40余万元,以“以奖代补”的形式奖励给14个基层团组织。

  团湖北省委青农部部长燕元沂坦言:“农村共青团工作的确面临很多困难,挑战很大,但也有机遇,而目前最大的机遇就是新农村建设。”

  各级共青团组织在投入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自身的组织建设也获得发展,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

  今年4月,团湖北省委联合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等9个部门下发了《关于深化“青春富康行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提出以“青春富康—成才行动”、“青春富康—新风行动”、“青春富康—家园行动”为载体,团结带领广大农村青年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同时,10个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情况,加强部门交流合作,共同服务新农村建设。

  之后,团湖北省委分别和建设厅、农业厅等职能部门联合下发具体实施意见,进一步推动落实。

  作为农业大省,湖北具有多种产业特色。全省各级团组织依托产业、专业协会建团,着力抓好100个示范乡镇团委和1000个示范村团支部建设。同时在培训机构、务工青年集中的企业和地方建立团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效凝聚和服务青年。

  农村青年中心建设和依托党校建团校的工作也将进一步加强,今年建成率将分别达到示范乡镇的80%和市、州的60%,其中着力建设100个示范农村青年中心,构建“基层团委+青年中心”的新型基层青年组织网络。

  团湖北省委副书记丁小强表示:“新农村建设是个长期过程,共青团要找准切入点,把握着力点,打基础、管长远,在新的起点上谱写新篇章。”

  本报武汉7月5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