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浚县:执政为民结硕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6日06:09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在浚县,大?、浮丘两山平地突兀,海拔不过百米,但文物古迹荟萃,摩崖题记遍布,可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但早几年,两山似乎被冷落。2000年之后,大?山旅游开发和文物保护成了浚县文化旅游产业的重头戏,如今已成“豫北平原第一胜迹”,是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

  这只是古黎阳大地发生巨变的一个缩影。

  近几年,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县委书记聂玺带领县委一班人,紧紧依靠全县66万群众,解放思想,求真务实,艰苦创业,使浚县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干部群众异口同声:这几年是浚县社会最安定和谐、发展最快、百姓得实惠最多的几年。

  浚县何以会有如此巨变,让我们走进浚县,揭秘浚县。

  要治穷,只有靠发展

  浚县古称黎阳,西汉置县。大?、浮丘两山夹峙,淇水、卫河环穿,文物古迹荟萃,摩崖题记遍布,县城与两山紧依相连,可谓“十里城池半入山”。

  浚县,既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又是全国优质小麦基地县,自古有“浚滑收,顾九州”之美誉。

  2000年金秋时节,浚县成了聂玺公仆生涯的又一个起点,面对浚县厚重的历史和独特的优势,聂玺对浚县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上任当天下午,聂玺就参加了一个会议。那是某项工作的第二次动员会,与会人员都是县领导和县直各局委主要负责人。聂玺在主席台上放眼望去,会议室内烟雾缭绕,时有手机铃声响起,还有人交头接耳,甚至随便离开会场。

  本来不打算“说话”的聂玺坐不住了,他说要说两句。第一句是从会风中看出了干部作风,要改;第二句是一项工作为什么还要“第二次动员”?他说:“县委、县政府决定的事情,如果有意见可以提;如果没有意见,一定要完成,说了算,定了干,定下的事情不要变。”

  会后,聂玺在县委、县政府大院转了一圈,满目破败景象。县委和县政府大楼前,各有两个大坑,说是“景观坑”,但坑里垃圾漂浮,坑水浑浊,4个坑,4潭死水。聂玺说:“这不叫'景观坑'应该叫'穷坑',一定要填平。”

  其实,当时的浚县就很像一个“穷坑”,全县经济萧条,企业停产,支撑全县经济命脉的造纸厂停产、轮胎厂半死不活,干部职工士气低落,工资拖了3个月还没有发。

  全县其他单位,也发不下来工资,还要自掏腰包集资。一些干部有怨气。

  县财政穷啊!

  如何治穷?是县政府最头痛的事,聂玺更是忧心如焚。

  当时,县里一名领导和一位局长向聂玺建议,可以向农民收取某项费用,这样一年下来全县可增加财政收入1700万元到1800万元,可解决部分工资问题。

  1800万元的确是一个非常诱人的数字。但是,聂玺权衡再三,没有采纳此建议。他说:“再穷,我们也不能在老百姓的身上打主意,发工资要靠发展,要靠争取项目。”

  政府“不在老百姓身上打主意”,赢得了老百姓的尊重。

  半年之后,浚县22位群众代表共同赋诗,写成条幅,送到了县政府。

  上面写道:“……邑民尽颂雷公至,丰沛甘霖泽旱乡……干事心境笃实信,嘉誉半载城换装,祈叩县长久任政,浚县否遁迪吉祥”。

  面对财政困难局面,聂玺和同志们认真分析了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财政收入基数不实造成的。聂玺说:“我们不开银行,不印票子,要摆脱困难局面,一要发展,二要挤水分。”通过采取措施,当年财政形势就出现了转机。

  聂玺说:“一个县的财政,不能光依赖上级,关键要靠发展,要走工业兴县之路。”

  当时,造纸厂停产,债台高筑,其中仅欠农行一家就达3900多万元。县政府就帮助造纸厂争取银行支持900万元,采取资金封闭运行的方法启动生产,盘活了造纸厂。当年见效并增加税收600万元,还农行利息1060万元,职工工资按时发放。

  接着,又采取托管经营的办法,盘活了轮胎厂,当年实现税收1023万元。鹤壁市领导带领全市经济口负责人到轮胎厂开现场会,总结盘活老企业的经验。

  两个企业,当年增加税收1600万元。不仅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也使大家看到了“工业兴县”的希望。

  路平坦了,城干净了

  要想富,先修路。

  张新社是浚县公路局局长,提起早几年浚县的道路状况,他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旅客如果坐在车上打盹,只要感到一颠,就是到了浚县。

  浚县通往外地的公路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坑槽连片,连大卡车都不能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提案,不断呼吁,均因县财政困难无钱修路。

  2001年,浚县开始加大公路建设力度。时任县长的聂玺亲自跑项目,先从浚内线入手,争取资金6500万元。当时,还有大海、永定两条道路要同时开工。有意见说,路要一条一条地修,不然,会出问题、出乱子的。可项目全批下来了,不能让项目“睡大觉”呀!聂玺表态:“如果修路修乱了浚县,就先摘掉我县长的乌纱帽。”

  修路是为百姓谋利益,当然不能出乱子。当时县委、县政府运用上级政策,动员全县干部群众支持公路建设,一时间,工地上红旗招展,热火朝天。

  2002年10月,第一条道路竣工,群众欢欣鼓舞。

  此后,浚县紧紧围绕“加快公路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振兴浚县经济,树立名城形象”的方针,抢抓机遇,全力推进,投资4亿多元,改建了郑吴、浚内、浚南等7条省级公路,形成了乡乡通省道、村村通油路的交通网络。每个乡镇连接县城或者上高速公路,均可在半个小时之内到达。

  公路建设基本结束之后,浚县立即开展了全县公路综合治理,彻底治理在公路沿线乱搭乱建、晒粮打场,实行属地管理,确保公路安全畅通。

  与此同时,县城道路建设也同步进行。

  赵文明,早在1998年就是浚县城建局局长。在赵文明的印象里,过去的浚县城区,道路狭窄,坑洼不平,连交通护栏都摆不稳,街道上空各种线杆上的线路像蜘蛛网般又密又乱,沿街建筑破旧,行道树残缺不全,城区连一个垃圾箱都没有,一到春节放假,垃圾能堆几米高。

  2002年,县政府采用“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办法,修建县城主干道。路面由交通局和公路局负责,路灯由电业局负责,谁的线路谁入地。交通护栏隔离带由交警负责,建设局负责花草树木,彻底改变了县城脏、乱、差面貌,一座亮丽的富有现代化气息的新县城呈现在人们面前。济南军区一位将军来到浚县后感叹:“没想到浚县县城这么漂亮!”

  2003年9月,聂玺就任浚县县委书记。他说,这是一个最能给人民办事的岗位,是一个有所作为的岗位。

  作为“班长”,聂玺的目光更远,思路更宽。他提出,浚县只有统筹发展,强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才能走出一条以城市建设带动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在此前后,浚县对县城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城镇体系规划进行了修编,并根据各建制镇的特点,对各乡镇的规划进行修编。已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善堂镇、钜桥镇、屯子镇、新镇镇为支撑,以其他建制镇为依托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在完善城市功能方面,投资1.3亿元,新建、改建城区道路15公里,使城区主干道达到12条,形成了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道路网络。城区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厂等项目也正在抓紧运作。

  目前,全县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城镇格局。坚持以工强镇、以商活镇、民营富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兴建专业批发市场,实现产业兴镇。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放宽农民进城条件,把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2003年,李成玉省长去豫北调研路过浚县县城。后来,李省长在同鹤壁市主要领导的谈话中谈到浚县,他说从浚县的城市建设管理中就可以看出浚县干部的工作作风。

  一个4A景区的诞生

  现在,浚县有三大支柱产业:特色农业、特色工业、特色旅游。

  聂玺刚到浚县时,旅游还没形成产业,人们去一趟大亻丕山,腿上就会沾满尘土。

  浚县旅游局副局长张富民提起景区的过去,就直摇头。他说,早几年,北京几个女大学生游客到大亻丕山旅游时,竟然找不到“卫生间”,询问景区工作人员,竟然对“卫生间”非常陌生,当得知“卫生间”就是厕所时,他们都感到非常惭愧。诺大的景区,竟然没有一个像样的厕所。所谓厕所,也就是“半截墙,大粪汤”,游客无法入厕,只好寻找僻静处方便。

  早在1994年就被国务院命名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浚县,依然藏在深闺。

  可惜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可惜了大亻丕、浮丘两座名山!

  漫步在两座千里平原上突起的秀丽青石山峰上,聂玺思绪万千。因为,大亻丕、浮丘二山,有大石佛等国保级文物1处10项,省保级文物8处,历代摩崖题刻460余处,汉唐古柏400余株,历史上,有十几位帝王将相亲临大亻丕山。山山石石之间,充盈着王者之气。景区内,还有佛道建筑9处,亭台楼阁、寺庙宫观遍布两山。北魏的天宁寺,因保存有八丈石佛七丈楼而闻名遐迩。大石佛高达22.29米,已有1600余年,全国最早,北方最大,应该是河南旅游的精品。它所包含的宗教文化、石刻艺术、历史政治等早已引起专家学者的惊叹,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会使您回味无穷。这里至今保留着黎阳正月庙会的古老传统,从大年初一直到二月初二,晋、冀、鲁、豫四省商贾、香客云集,大佛脚下人山人海,各个寺庙香烟缭绕。

  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为什么不能形成产业?为什么端着金碗讨饭吃?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景区管理粗放,建设不到位,缺乏包装,宣传不够。

  县委、县政府决定,一定要把大亻丕山建成4A景区。

  聂玺让旅游局长拿来国家景区4A标准一查,竟然有249项。

  聂玺说,项目多不怕,我们就采取“倒扣”的办法,完成一项扣掉一项,直至249项全部完成。

  2002年年底,进入创4A景区状态。那段日子,紧张到了极点,聂玺三天两头往景区跑,有时还搞点“突然袭击”。县旅游局流传一句顺口溜:“不怕聂县长叫,就怕聂县长到。”意思是说,聂玺只要一到现场,总能挑出毛病。其实,聂玺想不挑毛病都不行,因为要创4A呀!国家验收标准苛刻,自己把关必须严格。

  这样,大亻丕山先后完成了游客服务中心、购物中心、娱乐中心、明清摩崖路改造、元代观音岩维修、大亻丕山锦绣园建设、国保千佛寺一期工程等大小工程500多项,提高了旅游品位。

  2003年7月31日,大亻丕山景区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4A级景区。

  浚县旅游局副局长张富民深有感触地说:“浚县有了4A景区后,办不成的事办了,请不来的人请来了。打开了一扇对外开放的窗口。”

  张富民向记者披露了这样一串数字:2003年,景区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2004年,接待2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74万元;2005年,游客近300万,直接收入1380万元,同时带动相关产业收入上亿元。今年上半年,景区直接收入已经超过千万元。

  如今,大亻丕山景区辐射周边四省,游客云集,城市游客从1998年的18%,增加到2005年的45%。

  浚县人文资源异常丰厚,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民间艺人达1万多人,泥塑、柳编、石雕、木刻等民间工艺品种繁多,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省十佳工艺美术大师“泥猴张”张希和、石雕石刻名家张学英等闻名海内外,正月古庙会被誉为“华北第一古庙会”。

  在发展旅游的同时,浚县县委、县政府又对全县文化资源进行了整合。目前全县已经形成了屯子石雕石刻,王庄柳编,黎阳木刻、泥塑,小河工艺制镜,黄河古陶等特色文化艺术产业基地。

  浚县县委、县政府又依托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浚县文化产业。

  百姓利益永远第一

  老百姓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

  浚县北老观嘴村的“风水”算得上豫北浚县最好的,坐落在卫河与共产主义渠交汇处。上世纪80年代前,卫河和渠道的河水清澈,鱼虾成群。坐在家门口,村民们可以看到卫河上南来北往的商船,聆听纤夫们响亮的号子……

  但是,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上游先后上马了很多造纸厂,这些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水有的不达标,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排污净化设备,污水直接排入河流,导致卫河严重污染。住在两岸的村民深受其害。

  北老观嘴村民的境况,是卫河两岸饱受污染之害的村庄中的一例。溯流而上,仅在浚县境内,就有100多个村庄面临与该村同样的命运。每到夏天,家里关紧门窗都能闻到河里工业废水的臭气。用它浇庄稼不仅减产,还会造成土地盐碱化。发臭的河流渗透了整个村子的土地,地下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村民们自家打的水井只有十二三米深,经卫生防疫部门检测,井水不能饮用,严重影响群众身体健康,甚至出现了“癌症村”。

  村民们的遭遇,引起了浚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2年1月23日,浚县十一届人大第六次会议召开,解决卫河沿岸群众吃水问题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县委、县政府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积极争取资金,解决卫河沿岸污染严重村群众的生活用水问题。当年,投入2400万元,打深井、架管网,解决了69个村10万人的饮水问题。

  此后,浚县每年争取项目资金上千万元,还拿出县财政收入的5.5%左右,5年投入1.98亿元,使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5%以上。

  2005年,浚县再次兴建饮水安全“民心工程”,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县委书记聂玺现场办公,他亲自督导工程进度,解决实际问题。1月3日,在5个村启动试点,2月1日,试点工程告竣。

  接下来,饮水安全“民心工程”全面展开,工程建设中,聂玺指示县委督察室、县政府督察室、监察局效能监察室“三室联动”,强化项目督促检查,县电视台开辟“饮水安全”专题,及时通报工程进展情况。从2005年4月19日到6月27日,历时68天,浚县该年度第一批饮水安全建设项目全部完成。

  工程投入运营后,当清澈甘甜的自来水流入千家万户时,污染区的群众发自肺腑地感谢党和政府,许多人热泪盈眶,声音哽咽。村民们自发地打起锣鼓,扭起秧歌。

  此后,在县委、县政府的努力下,仅2005年,浚县就解决53个村8.5万人的吃水问题。到目前,已经解决168个村24.3万人的吃水问题,卫河沿岸两公里内的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受到了省政府的表扬。新镇张堤村支部书记张超春,还应邀在省长办公会上介绍经验。

  聂玺深情地说,最近中央出台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中央的政策我们坚决执行,但我们浚县要改一个字,把“少”字下面的一笔放在上面,变成“多予、不取、放活”,更加充分体现爱民情结。为老百姓干好事是永远干不完的,那就一件一件扎扎实实地干,不停地干,但绝不干坏事,不干劳民伤财、贻害后世的事。

  “书记招商”

  “县外即外”。这是浚县的开放理念。

  招商引资,大项目建设,是浚县振兴县域经济的突破口。

  这几年,浚县先后成立了招商局、项目策划办、项目服务中心、项目督察办,形成了四位一体、综合协调的招商引资工作格局。加强了发改委、企业服务局、商务局、科技局、重点企业招商引资专职队伍建设,各乡镇成立了招商分局。同时,还建立健全了信息共享机制、分包重点项目责任制、招商引资工作流程,强力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浚县还采取领导招商、行业招商、窗口招商、基地招商、亲情招商等灵活多样的招商方式,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实现了由被动等商、全面撒网向重点选商、建立基地的转变,招商引资工作呈现出强劲势头。

  浚县发改委主任李文生说,大的招商引资项目,聂玺书记都亲自过问,现场办公,投资商到浚县考察,聂玺书记高接远送。

  由于领导重视,目前,浚县纳入市级以上管理的项目有13个。李文生说,领导重视,结果就不一样,增加了投资商的信心。

  李文生讲了一个故事,2004年,浚县开始和北京的一家公司洽谈,要在浚县建生物发电厂。但人家条件苛刻,不烧秸秆,要烧荆条。但是浚县秸秆资源丰富,每年种植的玉米面积不低于60万亩,年产玉米秸秆50余万吨;周边20公里范围内,秸秆每年为130万吨。如此数量巨大的秸秆多数被废弃或烧掉,每年的造肥还田及其收集量约占秸秆总量的15%。剩余可获得的秸秆除了作为肥料、工业原料之外,绝大部分作为农户炊事、取暖燃料,其转换率为10%-20%左右。经过调研,县委书记聂玺认为,秸秆发电是一种高科技、新型、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是缓解能源短缺的重要途径。建设生物发电项目既可消耗大量的剩余秸秆,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又可以增加地方电力,实现县城集中供热,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及质量。

  聂书记紧盯项目,跑省进京,不辞劳苦,最终项目合作成功。该项目总投资为2.68亿元,装机容量为1×25MW,年售电量为1.34亿度,以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秸秆为燃料,年可消耗秸秆约20万吨。2005年10月28日项目开工,国能浚县生物发电有限公司同时挂牌,2006年年底投产发电。

  浚县全力以赴抓招商,打开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取得了显著成效。2005年,浚县实际到位市外资金10亿元。

  随着一个个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浚县的工业基础在不断增强。不仅新建的项目效益喜人,曾经陷入困境甚至长期闲置的一批老厂子也在逐步焕发生机。

  位于浚县原鹤壁市拖拉机厂生产车间,厂房长期闲置。通过招商引资,如今这些厂房被重新利用起来,而且还新上了道路施工机械和橡胶再生制品两条生产线。

  浚县利用闲置资产招商,盘活的还有许多老牌企业。浚县的肉联厂、化肥厂、淀粉厂等一大批破产企业都已经完成技术改造,重新投入运营。

  开放带动战略让浚县看到了美好的前景。各乡镇在招商引资中明争暗赛,形成了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在善堂、钜桥等乡镇,招商引资企业扎堆成群的聚集效应已初步显现。

  县委书记聂玺说,招商引资改变了浚县“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状况。把利用外资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大力引进工业项目,浚县营造出了新的发展优势。

  特色经济显活力

  浚县物阜源丰,阡陌生金。

  卫河、淇河、共产主义渠流经县境,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盛产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红枣、苹果、蔬菜等。每年粮食产量在50万吨以上,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优质小麦基地县、国家扶持产粮大县、国家级小麦原种生产基地县、全国优质蜂蜜产品基地县、全国秸秆养羊示范县、全国节水增产重点县。

  作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县里近几年累计投入5000多万元,建起了15万亩农业高效园区,12个特色农产品基地通过省级认证,成功注册了24个特色农产品商标。其中,新镇镇无公害韭菜基地面积达到2.1万亩,钜桥镇高效园区面积达到6500亩,最高亩收入达1万多元。以高效农业为主的高科技农业基地,每年可为浚县农民带来6亿多元的收入。围绕“全国名镇”的特有优势和花生、红枣大面积种植的优势,浚县以善堂镇为中心建起了豫北最大的花生、红枣批发基地。先后投入建设资金2000多万元,加强市场监管,打造诚信品牌。市场内拥有门店280家,花生、红枣日成交额300万元,产品销往20多个省市并出口国外,年交易额2亿元。近几年,浚县县委、县政府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他们整合农产品综合资源优势,大力推介小麦、玉米、蔬菜、肉制品等系列加工项目,积极引进食品加工企业,建设大型食品精深加工项目,打造面粉、淀粉加工基地。目前,上海双剑食品厂、华中食品厂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在浚县落地建设。他们扶持的淇雪淀粉、富邦乳业、汉生面业、立世集团等企业,逐步形成龙头企业。目前,全县有面粉、淀粉、饲料、食品等加工企业100多家,年加工能力达到60万吨。

  浚县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孙金良说,浚县依托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推进善堂花生大枣、小河白菜、新镇韭菜等产地批发市场建设,仅花生、大枣批发市场年交易额就达2.5亿元。

  文化产业是浚县特色经济的又一特色。浚县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工艺品久负盛名,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泥玩距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以种类繁多、造型奇特、风格各异著称,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均有收藏。石雕石刻业历史悠久、名家辈出,能工巧匠曾参加过北京十三陵、北京人民大会堂、南京中山陵等多处著名建筑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产品有牌坊、狮、羊、碑等50余种,远销国内外。浚县拥有制镜厂近百家,镀镜厂3家,日产镜1万余块,年产值1亿多元,产品远销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北、天津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

  这几年,浚县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块状经济。屯子镇依托石材资源丰富的优势,形成了郑厂村等石雕石刻专业村、加工主导型的特色经济,主要有小河镇制镜业、新镇板材加工业等。另外,黎阳镇的泥塑、豆腐,王庄乡的柳编、粉皮等传统特色产品,都已形成了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村。

  浚县还强力打造特色工业基地。去年,浚县钜桥工业集中区和黎阳工业集中区同时开工建设,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精心打造特色工业基地。对于落户工业集中区的企业实行一站式服务、挂牌保护,在土地、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方面给予优惠。目前,两个工业集中区及全县在建工业项目达103个,上半年引进资金5.2亿元,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县迈进的步伐日益加快。

  特色经济,使浚县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50亿元,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增长17%。

  谈起浚县这几年的发展,县委书记聂玺如此总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为突破口,突出抓好特色经济,做强农产品加工、能源化工、机械制造、建筑材料四大行业,强力推进工业兴县,确保财政增长、群众增收、社会稳定。”

  在浚县工作了30年的原人大副主任韩清学,可谓是浚县发展的见证人。他的切身感受是:今日浚县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进步。他对聂玺的评价是:实事求是!

  看到县委、县政府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联想到以聂玺为“班长”的一班人在短短几年间就使浚县发生了巨大变化,刘兆祥、李贵成等十多位群众代表,再次联名赋诗:“鸿图兴浚,务实钟举,践言九鼎,勤政孚世,德载浮丘,功铸大亻丕……”

  本报记者李定宇本报通讯员万卿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乔国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