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蓝山“三线分流”拓宽就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6日06:53 红网-湖南日报

  本报7月5日讯(记者 张新国通讯员李贵日)近日,蓝山县大洞办事处大洞村唐开勇、唐传峰等21位农民,来到建在本村的建平铸造厂上班,成为该厂又一批新工人。而该县唐娟、彭格姣等80多位农民则在县城的合利毛织厂找到了就业岗位。据了解,目前蓝山县通过劳务输出、引进办厂、乡村创业“三线分流”,全县有12万农民改变了身份,成了新式“工人”,约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六成。

  蓝山毗邻广东,全县每年有近8万农民在广州、东莞等沿海城市务工。县里在蓝山籍务工人员较多的企业或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城市建立党组织,通过党组织和党员加强同务工人员的联系,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难题,维护其合法权益。同时,积极开展劳务输出职业技能培训,变“苦力”输出为“智力”输出,让劳务输出得到健康发展。

  近年来,蓝山县还出台优惠政策,开辟工业园区,大力发展外向型加工业。县劳动局、县职业中学等单位分别开设农民工培训基地,为企业免费培训熟练工人。目前,全县仅以毛织加工为主的外向型企业就已发展到300多家,有3万农民由此变成了“工人”。县里还积极鼓励企业能人到乡村创业。迄今,全县已创办乡村加工企业300多家,1万多农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当“工人”的愿望。

  据县有关部门介绍,“三级分流”的农村劳动力人均年收入上万元,他们纷纷把在企业赚的钱投入新农村建设,改善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祠堂圩乡岩头坪村有300多位农民“洗脚上岸”,分别在本村、县城及广东等地的企业上班,村人均年收入达到4000元。去年村民出资50多万元修水渠和环村大道,为加快发展当地经济打下了基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