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农民“富翁”养残助孤成“负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6日07:16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新华社合肥7月5日电】淮河岸边的安徽省颍上县的一个小镇三十铺,去年以来“怪事”连连发生:来自河南、江西、上海等省市的外地车辆,趁着夜色驶进这里的一所学校,丢下一些残疾儿童和书信后悄然离去。

  这所特殊的学校,实际上是由200多名孤残孩子和1位农民“校长”、“养父”组成的大家庭。

  家长们将残病孩子不断地推向这所学校,却也将创建学校的普通农民王家玉的“爱心奉献”推入尴尬的境地。

  王家玉今年66岁,是安徽阜阳颍上县三十铺镇人。因为家庭原因,王家玉对孤老病残等弱势群体一直有特殊的情结。1997年,王家玉创建了专门生产骨灰盒的工艺品厂,年产值一度高达近200万元,纯利润约60万元。致富后的王家玉开始关注爱心事业,并开始收养流浪孤残儿童。2000年,王家玉收养的孤残儿童达到68人。王家玉倾其所有,将厂房改建成孤残聋盲学校,并聘请了退休教师,开始办学。起初,学校每个月的开支三四千元,随着孩子增多,学校月开支也直线上升。工厂效益还好的时候,王家玉靠卖骨灰盒挣的钱能养得起一百多个孩子。但2002年之后,工厂效益开始滑坡;2003年夏天,一场洪水使骨灰盒厂遭受了灭顶之灾:房屋倒塌、工厂停产。工厂从此一蹶不振,依靠出售积压骨灰盒仅能维持王家玉全家基本生活。

  对于王家玉收养孤残儿童从“富翁”变“负翁”,阜阳市民政局局长司学龙认为,王家玉创办孤残聋盲学校并未经过教育主管部门批准,至今没有取得合法办学资格,仍属于家庭办学,但收养200多名孩子却明显超过了其自身能力范围,与有关法规相冲突。

  事实上,对于“超能力”的爱心奉献,王家玉同样充满无奈。他对记者说:“我只是一个农民,没有多大本事,也没有什么文化。我只是做自己想做的,做到后来,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却不得不撑下去,毕竟那么多孩子,我不能不负责任。”

  司学龙说,对于孤残儿童等弱势群体的救助,最根本的还是需要政府建立健全的、全方位的社会救助体系;个人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值得鼓励,但需要把握好度,不要超过个人能力范围。

  熊润频戴浩

  (编辑小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