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发现"号一波三折终升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6日08:39 沈阳晚报

  

发现
发现
美国东部时间4日下午2时38分(北京时间5日凌晨2时38分),“发现”号航天飞机从肯尼迪航天中心一飞冲天,这是自2003年“哥伦比亚”号失事后美国航天飞机的第二次太空飞行。

  电视直播的画面显示,身着橙色宇航服的机组7位宇航员提前3个多小时抵达发射台,进入舱内做最后准备。点火发射指令下达后,“发现”号直上云霄,发射台上空腾起巨大

的烟柱和红色的火焰。

  此次“发现”号的发射可谓一波三折。先是由于天气原因,1日和2日两次推迟发射。继而又突然发现外部燃料箱绝热泡沫裂缝问题,引发外界广泛关注。宇航局顶着重重压力,决定维持发射计划。

  美国宇航局局长格里芬在发射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非常激动,能够安全地重返太空”。目前“发现”号飞行一切正常,虽然发射过程中有几块碎片脱落,但均未造成威胁。

  “发现”号行程预定12天,肩负诸多重任,重头戏是对改进后的航天飞机安全技术进行测试,其次,将为空间站送去一批关键补给,包括重达2.8万多磅(1磅约合0.45千克)的各种设备和物资,机组人员在站上停留期间还将为空间站进行维修,计划中要进行两次太空行走。此外,机组人员中的欧洲航天局宇航员托马斯·赖特尔将留在空间站,加入第13长期考察组,为空间站的建设补充力量。

  此次发射是美国航天飞机第115次太空飞行。这次飞行对美国航天计划来说“至关重要”。一旦此次任务失败,美宇航局将彻底取消航天飞机飞行计划。本版文图均据新华社

  发现人物

  机组七勇士

  指令长史蒂夫·林赛:45岁,美国空军上校,资深飞行员,此前已三赴太空。

  飞行员马克·凯利:41岁,美国海军中校。他负责指导太空行走任务。凯利曾是美国海军飞行员,1996年,凯利被美国宇航局选中加入宇航员队伍。

  任务专家皮尔斯·塞勒斯:英国人,50岁,生物气象学博士。“科学和飞行是最能吸引我的两样东西,而航天飞机是这两者最尖端的结合。所以,我非常非常兴奋能加入其中,”塞勒斯说。

  任务专家迈克尔·福萨姆:48岁,美国空军后备役部队中校。

  任务专家斯蒂芬妮·威尔逊:39岁,机组7名成员中最年轻的一个。她是第一次执行太空任务。威尔逊本科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工程科学,毕业后曾参与“大力神-4”运载火箭的动力学分析工作,后来到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工作。

  任务专家莉萨·诺瓦克:42岁,美国海军中校。这是她的首次太空飞行。诺瓦克中学毕业后进入美国海军军官学校,此后又到海军飞行学校学习飞行并被宇航局选中。

  任务专家托马斯·赖特尔:47岁,来自欧洲航天局的德国宇航员,将成为国际空间站常驻人员中第一位来自欧洲的宇航员。他说,太空探索总是要面临风险,“但是与人类的获益相比,冒险是值得的。”

  发现日程

  太空任务表

  “发现”号航天飞机此次飞行预计持续12天,以下是日程表:

  第一天: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飞行。

  第二天:检测航天飞机机械臂、热防护系统及宇航服;将机械臂钩到“轨道器遥控臂传感器系统”上;检查与空间站对接所需工具。

  第三天:准备对接,空间站宇航员从站上给“发现”号拍照;与国际空间站对接。

  第四天:空间站机械臂将“发现”号装载的“莱昂纳多”号多功能后勤舱钩住,安置到站上的“团结”号节点舱;空间站机械臂将“莱昂纳多”号上的货物卸载到站上。

  第五天:第一次太空行走;继续卸载货物。

  第六天:继续卸载货物;空间站宇航员和机组人员举行新闻发布会。

  第七天:第二次太空行走;空间站机械臂从移动基座系统返回到“命运”号实验舱;继续卸载货物。

  第八天:继续卸载货物。第九天:宇航员休息。第十天:最后一次卸载货物。

  第十一天:机组人员和空间站宇航员最后道别,“发现”号舱门关闭;与空间站分离。

  第十二天:飞行控制系统检查。

  第十三天:脱轨准备;有效载荷舱门关闭;点火脱轨;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着陆。

  美宇航局说,如果增加第三次太空行走,前面七天的安排仍保持不变,后面几天的活动将进行调整。

  发现延伸

  中国专家谈“发现”号再赴太空

  “时隔一年后‘发现’号航天飞机再赴太空,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中国空间技术研究专家庞之浩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达了这样的看法。

  庞之浩说:“尽早发射‘发现’号可能是美宇航局在空间站建设任务压力下作出的选择。”国际空间站迄今只建成了一半多,而且其总规模已经缩水,建设进程再拖延下去将影响空间站诸多计划的实施和航天飞机在2010年退役。

  庞之浩说,“发现”号完成此次任务后,国际空间站总人数将恢复到3人,以便开展更多的工作。此后,美宇航局将用航天飞机陆续为空间站运来欧洲的“哥伦布”实验舱、日本实验舱、美国居住舱和大型太阳能帆板等设施,在2010年前完成空间站的主要建设任务。美国将把航天工作的主要着眼点由近地空间转移到月球和火星,其载人航天器将全部使用更先进安全的“乘员探索飞行器”。

  航天回顾

  美国航天飞机大事记

  ●1981年4月12日

  美国首次发射航天飞机。搭载着两名宇航员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在绕地球飞行36圈后,于4月14日返回地面。

  ●1983年6月18日至24日搭乘“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的萨莉·赖德成为美国首名女性太空人。

  ●1986年1月28日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73秒后发生爆炸,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为此暂停了航天飞机发射任务。

  ●1988年9月29日

  美国发射“发现”号航天飞机,这标志着航天飞机发射任务再度启动。

  ●1990年4月24日“发现”号航天飞机携带哈勃太空望远镜进入轨道。 ●1995年6月29日

  “阿特兰蒂斯”号成为第一架与俄罗斯“和平”号轨道空间站对接的航天飞机。

  ●1998年10月29日至11月7日

  美国首名宇航员约翰·格伦在77岁高龄再度搭乘“发现”号航天飞机升空,成为年纪最大的宇航员。

  ●2003年2月1日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回地面途中解体,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2005年7月26日美国发射“发现”号航天飞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