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中国电影需要更多的宁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6日08:46 新京报

  「综合鉴定」

  《疯狂的石头》颠覆、戏谑、幽默,充满动感,又酷又好玩。宁浩确实有些整合资源的天赋,但更重要的是,他对电影的感觉特别良好。

  《疯狂的石头》我看了两遍。第一次看毫无防备,结果吓了一跳。吃惊的原因有两

个,第一,这电影确实非同凡响,宁浩岁数不大,但那个生猛鲜活的电影语感,却着实叫人羡慕,他真有点一鸣惊人的意思;第二,其实我是被我那些写影评的年轻同行们的反应给惊着了,因为他们个个喜气洋洋,完全一扫看《无极》时笼罩全身的愤懑阴霾。这真的不容易,地球人都知道,全世界靠写影评吃饭的人,就属他们这伙人最挑剔。

  第二次看《石头》,来的人更多,而且很多人看完还不肯走,也不提问题,只围着宁浩瞎转悠,似乎很爽却没有爽够。我们都希望它能卖得更好,顶好是能一下出个奇迹,给漆黑一片的中国低成本电影市场,照个大亮。

  中国影迷喜欢《石头》那是必然的,喜欢盖·里奇的《两杆老烟枪》、《掠夺》就会喜欢《石头》,喜欢库斯图里卡的《黑猫白猫》就会喜欢《石头》。又酷又好玩的电影,谁不喜欢?它颠覆、戏谑、幽默,充满动感,宁浩认为自己拍的其实是一种类型电影,我虽然不觉得它就一定是种什么类型,不过这些好玩的电影的确大都一脉相承,海纳百川。但我不太能欣赏那种说法,这种说法强调,“宁浩最大的小聪明,其实就是活学活用了那些耍酷的国外电影,《疯狂的石头》明显是抄《掠夺》。”他们这么讲,让我一下子觉得背后轻飘飘,心里很不痛快,第一,这不负责任的话其实是大大低估了宁浩(及其剧组)的原创才华,第二,它夸大了“临摹电影”的能量和可能性,背后隐隐藏着不屑。

  宁浩确实有些整合资源的天赋,但更重要的是,他对电影的感觉特别良好。这大概和他长期拍广告、MV的经验有关,《石头》的语感完全是电影化的、视听化的,而不是中国电影擅长并牢牢抓住不放的“小说、散文甚至诗歌”的传统范式。在最近十年的中国电影里,看上去唯一与其一脉相承的电影作品,可能是王光利导演的《横竖横》。

  它们都是黑色幽默,都有意调动了方言的特殊幽默感,讲的都是动荡大都会里的小人物喜剧,都有着密集而生动的闪光细节。但王光利后来的表现令人大失所望,我指的是那部很不像样的《血战到底》。而宁浩在《疯狂的石头》之前已有《绿草地》和《香火》两部电影,口碑都不错,《石头》也算厚积薄发。

  我个人对《疯狂的石头》非常欣赏,甚至希望它能用胶片重拍一遍。但也并非毫无遗憾,两点:第一,这故事疑似没有高潮,电影冲到结尾已呈弩末之势,可另行推敲再造;第二,在通篇的戏谑狂欢背后,还少了点引而不发的深刻。当然,这都是苛责,是妄图在石头里面挑鸡蛋。

  最后,不知道我有没有权倡导大家都去电影院支持这部国产电影,我估计这不现实,但如果碰巧你今天正好要去看场电影,我希望你能选择《疯狂的石头》。中国电影需要更多的宁浩,但归根到底,也需要更多肯支持他们的可爱的观众。

  □老晃(北京影评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