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中行看谁的脸色行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6日08:52 新京报

  我们既然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信心十足,为什么对商业银行却又忧心忡忡呢?即便有金融危机的可能,那么高速增长的经济所积累的财力和能量不是也能相应化解这种风险吗?保持10%左右增长速度的经济体为什么却支撑不了30倍以上市盈率的上市公司股价呢?紧箍我们理性的不是熊市思维又是什么呢?

  人活在世界上,可以分两种,一种是看别人脸色的,另外一种是给别人看脸色的,

前者弱势,后者强势。

  上市公司也一样,也分两种,一种是看大盘脸色的,另外一种就是给大盘脸色看的。

  给大盘脸色看的公司,行情好的时候,会成为领涨股,带着大盘往上涨,行情不好的时候,有可能抗跌,成为逆势上扬的品种。在中行上市之前,中石化就是这样给大盘脸色看的公司,而中行上市之后,包括中石化在内的沪深股市就只能看中行的脸色过日子。

  中行的脸色可不好看。

  2006年7月5日,中行登陆A股,开盘价3.99元,较3.08元的发行价整整高出30%,而前一天H股的收盘不过3.65港元。考虑到A股和H股相比,一般有30%的溢价,中行的开盘价并不算离谱。其间冲高4.05元也在一般的分析师意料之中。

  事实上,中行上市首日的交易几乎可以用平淡来描述,全天成交17.63亿股,换手率约占当天可上市流通股34.54亿股的50%,均价在3.80元左右,直至收盘。如果考虑到港元和人民币的差价,那么A股基本上是和H股接轨了。

  但是为什么说中行的脸色不好看呢?细心的投资者对比盘面就会发现,由于中行的高开,带动上证综指高开于1755点,跳空的指数达73点,跳空的幅度达4.51%.而随着中行的回落,上证指数亦一跌跳水,至午盘收盘仅剩21个点的涨幅。尽管指数是红的,但是下跌的个股高达700余家,上涨的仅仅有100家。从盘上看,上证指数的先行指数和均价指数之间的乖离率更是惊人,白线和黄线之间的平行差距最小处居然达到55点。黄线全天就没有见红,最低见1649点,下跌接近2%,也就是说上证指数37点的上涨,完全是一种幻觉,真实的指数要看深成指。深成指全天尽墨,最多下跌达100多点,同样超过2%,尾盘收在4291点,跌幅为1.25%,上涨和下跌公司的比例为1:2. 1000家公司股票下跌,不到500家公司的股票上涨,这就是中行首日上市的代价。当天,有媒体报道中行上市,用的标题是“A股市场王者归来”,殊不知这个王者的归来应验了一句话,叫做“一将功成万骨枯”。

  但是王者就是王者,中行涨一分钱,对于上证指数的影响就有一个点,而中行的平稳着陆,并没有透支未来的上升空间,这样就给大盘营造了一个非常宽容的氛围,还是由于中行的登陆,1700点这个心理点位被高高越过,可以相信,随着中行的走稳,上证指数无形之中找到了一个垫背的巨无霸。

  笔者的谨慎来源于中行的市盈率。很多人都知道,笔者曾预测上证指数的此轮行情会创出2500点的新高;很多人也都知道,笔者预测的指数新高是靠中行这样的大盘蓝筹推动完成的。中行的上市给上证指数贡献了50个点,但是中行的市盈率毕竟也达到了35倍,所以尽管中行的价位在所有银行股中是最低的,市盈率却是最高的,这和一般投资者概念中大盘股市盈率偏低,小盘股市盈率偏高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比如,深发展的价格是8.05元,对应的市盈率是17.8倍;民生银行的价格是4.28元,对应的市盈率是14.4倍,浦发银行的价格是9.68元,对应的市盈率仅有14.3倍,如果说,中行的市盈率定位是合理的话,那么,深发展、民生银行以及浦发行的市盈率就会向中行看齐,如果要向中行看齐的话,就意味着沪深两市的银行股有一倍以上的涨幅,银行股就有可能成为新一轮领涨板块。

  问题是,以老的价值投资理念来看中行的定价,中行的上升空间有限,下跌空间却无限,这是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投资者都无法摆脱的一种尴尬。

  围绕建行上市所发生的所谓“贱卖论”的声音,为什么在中行上市过程中就偃旗息鼓了呢?因为建行上市后的定位已经说明,当初的发行价是定得太低了,不管是受投行的误导也好,还是我们心中发虚也好。而中行的上市则以建行的市价为依据,以市场为依据,想贱卖也不行。如果不是因为中行的H股收在3.65港元,中行的A股能收在3.79元人民币吗?

  道理就是这样的,如果中行的定价是合理的,其他很行股就是低估的;如果银行股的整体定价是合理的,那么中行的价格就是高估的。高估和低估谁说了算?市场说了算。哪个市场说了算?H股的市场说了算。

  境外投资者看好中行,与其说是中资银行的资产,不如说是中国政府的信用,与其说是中资银行的业绩,不如说是中国经济的增长。我们既然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信心十足,为什么对商业银行却又忧心忡忡呢?即便有金融危机的可能,那么高速增长的经济所积累的财力和能量不是也能相应化解这种风险吗?保持10%左右增长速度的经济体为什么却支撑不了30倍以上市盈率的上市公司股价呢?紧箍我们理性的不是熊市思维又是什么呢?

  中行不会看民生银行的脸色行事,也不会看深发展的脸色行事,更不会看浦发行的脸色行事,能给中行脸色看的,只有中国的宏观经济,只有GDP,只有中央政府。

  □水皮(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

  相关报道见B03、B07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