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辨析:不仅仅汉语是“科学看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6日09:12 金羊网-新快报

  ■石勇

  据悉,在前段时间“2006年国际弦理论大会”安排的专场报告会中,当数学家曹怀东刚结束其有关庞加莱猜想的英语演讲时,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的博士生申爱华向他提出了一个问题:“您能不能用汉语简单地讲一下演讲的内容?”

  据介绍,申爱华之所以这么提问,是因为大多数听众跟他一样没听懂多少。在中国举行的学术会议,华人科学家不用汉语而用英语演讲,致使华人听众和汉语只是“科学看客”。

  对于科学家来说,英语、汉语只是一种剥离价值属性的工具,目的只是在于与同行更好地交流,更能接近科学的“最前沿”。但是,人们还是禁不住怀疑:中国科学家的科研成果不用汉语面向国内同行及公众,而用英语面对国际,是否有一种“作秀”意味?科学家骨子里是不是觉得用“汉语”表达自卑?

  只要一项科研成果真的走在世界前列,无论科学家用哪种可以让人理解的语言表达,都无损于它的价值,更无损于科学家的水平。然而,在国内不用母语而用国际上的强势语言表达,证明科学家还是用语言的价值来对科研成果的价值进行了论证。但是,为什么不反过来用科研成果的价值来论证母语的价值呢?

  语言与一个民族的文化、民族的“自我认同”的纠葛使它远不只是一种交流工具那么简单。哪怕是对一种语言的“中立使用”,它也会产生一种并不“中立”的后果。一种语言的强势必然放大与其对应的民族、国家的“自我”,由此构筑一个文化价值观念上的等级,语言处于弱势的民族,文化也相对处于弱势,其价值排序也必然相对偏低,这就影响到他对“自我价值”的确认。这就是法国总统希拉克在2006年3月23日的欧盟春季首脑会议上,因抗议一名法国商界领袖在会上讲英语而步出会场的原因。

  文化、语言越来越进入一个民族、国家的“自我”内核,它们在世界中的价值排序也就越与这个民族、国家的“自我价值感”有关。而面对强势文化、语言,解决认同焦虑的两种方法都不可取,事实上它们都是对自己的弱势和不自信的承认:一种是通过对外界的否定和攻击来论证自我价值,另一种是通过“受虐”的形式屈服于强势文化、语言,以图分沾它们的价值属性。就这种视角而言,对英语的盲目排斥以及过分狂热都不是理性的做法。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英语只是一种工具,只能在相关领域证明有某种能力;而汉语除了是一种工具,还是一种文化,是“自我”的证明。

  (侯颖/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