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独立日“发现”号带伤放“焰火”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6日09:14 南方新闻网

  美国航天史上第一次未获安全部门认可的飞行

  独立日“发现”号带伤放“焰火”

  据新华社电推迟、推迟……发射!美国东部时间7月4日下午2时38分(北京时间7月5日凌晨2时38分),“带伤”的“发现”号航天飞机终于从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腾空而起。这

是美国航天飞机的第115次太空之旅,也是美国首次在独立日发射航天飞机,欢度国庆的美国人得以观看到一次壮丽的“焰火表演”。

  “没有哪里比这更好”

  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4日天气晴朗,空中云量很少,打消了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再次推迟发射“发现”号的疑虑。

  发射前数小时,包括2名女性在内的7名“发现”号机组人员开始进入“发现”号座舱,途中挥舞着小型美国国旗。当地时间4日12时29分,“发现”号舱口正式关闭。

  “发现”号机组指令长史蒂文·林赛在发射升空前说:“在7月4日(独立日)这一天,我想不出还有哪个地方比待在这里更好。”

  下午2时38分,“发现”号点火升空。两分钟后,“发现”号与火箭助推器成功分离。8分钟后,外部燃料箱也成功脱离。

  不久地面控制中心宣布,“发现”号已经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地面发射中心的工作人员鼓掌、相互拥抱,庆祝航天飞机顺利升空。

  独立日的特别“焰火”

  此次“发现”号发射过程扰攘不断,安全成为最大隐忧,让此次发射成为美国航天史上第一次没有获得安全部门认可的航天飞行。不过,在争议和担忧声中,“发现”号最终顺利升空,实现了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的第二次航天飞机飞行。这无疑是给独立日的一份大礼——今年的7月4日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个国庆宇航日。

  NASA局长格里芬在发射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这次发射情况很好。能够安全地重返太空,我们感到很激动。”在观看点附近,到处都是挥舞着国旗、拿着啤酒和食物的美国人,正如格里芬在发射前所说,他们在独立日看到了一场壮观的“焰火表演”。

  一边升空,隔热层泡沫一边脱落

  一上天就掉下6块碎片

  不过发射过程中,隔热层泡沫脱落的问题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在升空后3分钟,地面飞行控制中心告诉“发现”号宇航员,至少有5小块隔热层泡沫碎片从外挂燃料箱脱落。不久,又有一块泡沫碎片脱落并撞上了机身。幸好“发现”号当时已处于高空,气流对碎片推力不大,因此冲撞不足以损伤机身。

  不久,“发现”号机组又向地面发回一个令人紧张的报告,航天飞机进入预定轨道后,他们看到一块碎片从“发现”号上脱落,看上去像是航天飞机的一块隔热层材料,大约2.4米长。但地面控制中心在查看画面后告诉宇航员,那可能是一块脱落的冰块。机长林赛这才舒了口气:“啊,这真是好消息。”

  “发现”号此次的发射台周围安装了100多部高清晰度数字照相仪,另有4部视频摄像仪加装在火箭助推器上,负责监测升空过程中的任何异常。目前还不清楚脱落的碎片是否会对“发现”号既定任务产生影响。航天飞机项目主管韦恩·黑尔说:“目前还只有初步的原始数据,我们还要过一段时间才能获得发射过程中的完整画面。”

  康娟

  争议之旅

  NASA出现内部分裂

  局长力排众议决定发射

  此次“发现”号的发射可谓一波三折。先是由于天气原因,1日和2日两次推迟发射。继而又在2日晚发现外挂燃料箱隔热泡沫层有12.7厘米长的裂缝以及一块脱落的6.2厘米楔形泡沫,引发外界更大疑虑。以至于美国这几天还多了一句流行的口头禅:“我说‘发现’号明天升空,你信吗?”为了这次发射,NASA内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分裂。

  反方:泡沫脱落问题仍要改进

  隔热层泡沫脱落的问题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航天飞机的头上,这是导致“哥伦比亚”号返回时解体的罪魁祸首,在去年的“发现”号首次复飞时也曾经出现。美国宇航局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对主燃料箱进行重新设计和改造,去掉了大部分“不必要”的泡沫材料,但要彻底解决需要更多的时间。因此NASA安全主管和首席工程师极力反对现在发射,他们提出再用6个月的时间进行改进。

  正方:安全风险不足以推迟发射

  但NASA局长格里芬认为,改进后的燃料箱预计“不会出现大块的泡沫材料脱落”,最大不过几十克,现存的安全风险不足以迫使航空航天局继续推迟发射。而且NASA已经为宇航员制定了应急方案:如果航天飞机升空后损毁严重,宇航员将暂时留在国际空间站,等待“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前来救援。不过,如果真的出现这种情况,“阿特兰蒂斯”号在发射过程中仍将面临与“发现”号一样的安全风险。最终,格里芬力排众议,将发射计划坚持到底。

  康娟

  冒险之旅

  第1天: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飞行;有效载荷舱门打开;开始向机械臂供电。

  第2天:检测航天飞机机械臂、热防护系统及宇航服;将机械臂钩到“轨道器遥控臂传感器系统”上;检查与空间站对接所需工具。

  第3天:准备对接,空间站宇航员从站上给“发现”号拍照;与国际空间站对接,舱门打开;机组人员托马斯·赖特尔开始“搬家”,加入站上的长期考察组;充氧口环绕组件检查;空间站机械臂钩到“轨道器遥控臂传感器系统”上,与“发现”号上的机械臂“手拉手”。

  第4天:空间站机械臂将“发现”号装载的“莱昂纳多”号多功能后勤舱钩住,安置到站上的“团结”号节点舱;空间站机械臂从“命运”号实验舱分离,连接到移动基座系统上;开始将“莱昂纳多”号上的货物卸载到站上。

  第5天:第一次太空行走;继续卸载货物。

  第6天:继续卸载货物;空间站宇航员和机组人员举行新闻发布会。

  第7天:第二次太空行走;空间站机械臂从移动基座系统返回到“命运”号实验舱;继续卸载货物。

  第8天:继续卸载货物。

  第9天:宇航员休息。

  第10天:最后一次卸载货物;“莱昂纳多”号关闭,利用空间站机械臂将其从“团结”号节点舱拆离,运回“发现”号有效载荷舱。

  第11天:机组人员和空间站宇航员最后道别,“发现”号舱门关闭;与空间站分离。

  第12天:飞行控制系统检查。

  第13天:脱轨准备;有效载荷舱门关闭;点火脱轨;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着陆。

  美宇航局说,如果增加第三次太空行走,前面七天的安排仍保持不变,后面几天的活动将进行调整。

  新华

  命运之旅

  为了不让空间站“烂尾”

  “发现”号承前启后直接影响美国航天计划

  这次升空是“发现”号第32次出征,也是美国航天飞机的第115次飞行。

  总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在航天飞机历史上,“发现”号总是“义不容辞”地挑起重返太空的重担。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升空73秒后爆炸,美国航天飞机发射被迫暂停。32个月后,“发现”号在各方关注下完成重返太空使命。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失事。两年多之后,又是“发现”号勇担重任,完成了“哥伦比亚”号失事后的首次太空飞行。

  “发现”号此次行程,肩负诸多重任,重头戏是对改进后的航天飞机安全技术进行测试,其次将为空间站送去一批关键补给,包括重达12.6吨的各种设备和物资。此外,机组人员中的欧洲航天局宇航员托马斯·赖特尔将留在空间站,为空间站的建设补充力量。

  重任在肩不得不发

  分析人士表示,这次飞行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对美国航天计划来说“至关重要”,是一趟“命运之旅”。一旦此次任务失败,美宇航局将彻底取消航天飞机飞行计划,国际空间站的建设也将受到沉重打击。

  国际空间站是由美国发起的国际性大型航天项目,美国邀请了俄罗斯、欧洲宇航局、日本和加拿大共同参与,因此完成国际空间站的组装是美国一项国际义务。如果不能兑现承诺,就没法向其他国家交代。

  但自“哥伦比亚”号失事以来,国际空间站的补给就成了问题,空间站常驻人员也因此只剩两人。虽然总规模已经缩水,空间站迄今也只建成一半多,欧洲宇航局、俄罗斯、日本和美国的许多大型构件都还没运上去。

  按照布什2004年宣布的航天计划,航天飞机在2010年要全部退役,其载人航天器将全部使用更先进安全的“乘员探索飞行器”,航天工作的主要着眼点也由近地空间转移到月球和火星,但实施这一计划的前提是国际空间站组装完成。格里芬承认,航天飞机在2010年被淘汰前,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如果剩余的3架航天飞机一直停飞或提前退役,国际空间站就将成为太空最大的“烂尾工程”,严重打击美国国际声望,而美国的新航天计划也只能被迫推迟。也正是出于这些考量,“发现”号才成为“在弦之箭”,不得不发。

  新华钟和

  焦点人物

  机组七勇士笑谈生死

  指令长史蒂夫·林赛:第四次奔赴太空

  45岁的林赛是一名美国空军上校,资深飞行员,此前已三赴太空。

  林赛小时候通过黑白电视机看到阿姆斯特朗登月,就憧憬着长大成为宇航员。在被选为宇航员之前,他是一名飞机试飞员。林赛说:“无论是训练还是飞行,每一天都在体验新鲜、乐趣,我们的工作与众不同。”

  已是3个孩子父亲的林赛,闲暇时最喜欢和孩子们一起滑水、骑自行车。“我的家人支持我所做的一切,我能给他们的承诺,只能是在我们可以努力的范围内保证飞行安全。”

  飞行员马克·凯利:海军中校爱蓝天

  41岁的凯利是一名美国海军中校,他此次负责指导太空行走任务。

  凯利曾是美国海军飞行员,飞行时间超过4000小时,曾375次驾驶飞机在航空母舰上降落。1996年,凯利被美国宇航局选中加入宇航员队伍。“当海军飞行员时我一直想,海洋和天空倒是一个很不错的组合,没想到我的人生果真这样走来。”

  任务专家皮尔斯·塞勒斯:最爱科学和飞行

  50岁的塞勒斯是英国人,是一名生物气象学博士。

  他青少年时期参加了英国皇家空军的许多培训项目,在拿到汽车驾照之前,早就享受到了驾驶飞机的乐趣。因此,虽然他大学的专业是生物气象学,却早早地与飞行结缘。“科学和飞行是最能吸引我的两样东西,而航天飞机是这两者最尖端的结合。所以,我非常非常兴奋能加入其中。”塞勒斯说。

  任务专家迈克尔·福萨姆:家人百分百支持

  48岁的福萨姆是一名美国空军后备役部队中校。他说,2003年的“哥伦比亚”号悲剧让人震惊,他的父亲也是死于飞行事故,但人们总要“走出悲伤”,继续前行。

  福萨姆已是4个孩子的父亲,“我第一重要的工作是做一个好丈夫和好父亲。在我的背后,家人百分之百支持我的工作。”福萨姆说。

  任务专家斯蒂芬妮·威尔逊:多数职业需牺牲

  39岁的威尔逊是7人中最年轻的一个,是第一次执行太空任务。

  威尔逊本科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工程科学,后在得克萨斯大学获航空航天工程硕士学位。毕业后的威尔逊曾参与“大力神-4”运载火箭的动力学分析工作,后来到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工作。

  威尔逊说:“滑雪和集邮是我的两大爱好,但训练基本上占去了我大部分时间。大多数的职业都是需要一些牺牲的,如果你热爱这个职业,牺牲相对就变得容易一些。”

  任务专家莉萨·诺瓦克:只有兴奋不害怕

  和威尔逊一样,42岁的美国海军中校诺瓦克也是第一次奔赴太空。

  诺瓦克说,对于投身太空探索事业的每一个人,她都十分钦佩。诺瓦克小时候经常去附近的航空航天博物馆,“阿波罗”飞船、航天飞机这些“大家伙”令诺瓦克无比神往。

  诺瓦克中学毕业后进入美国海军军官学校,此后又到海军飞行学校学习飞行并被宇航局选中。诺瓦克说,这么多年来,她一直以不同方式参与航天项目,曾经是地面通讯员,负责和太空中的宇航员通话。她说:“这一次真正要飞行,觉得以前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只有兴奋,没有害怕。”

  任务专家托马斯·赖特尔:很想站在月球上

  47岁的德国宇航员赖特尔来自欧洲航天局,他将成为国际空间站常驻人员中第一位来自欧洲的宇航员。

  阿姆斯特朗是赖特尔一直崇拜的偶像。“如果你能站在另一颗行星或者月球的表面,那感觉一定棒极了。”赖特尔说。他说,太空探索总是要面临风险,“但是与人类的获益相比,冒险是值得的。”新华社特稿

  图:

  “发现”号在天空中划出一道弧线,美国民众乐见发射成功。

  NASA局长格里芬(前)手执望远镜观看“发现”号升空。

  7月4日,在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发现”号航天飞机点火升空,像是给独立日送上特别的“焰火”。

  “发现”号7名宇航员挥舞着小型美国国旗准备登机。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