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逆向种族主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6日10:08 青年时报

  不久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2006年国际弦理论大会上,几位发言的科学家,都是直接说英语,文本资料使用的也都是英语。这使得场下的6000多名听众,包括一些从外地赶来的大学生,大都没有听懂他们讲了些什么,严肃的学术会议因此变成了某种类似“鸡同鸭讲”的活报剧。据报道,这在中国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而且似乎很少有人表示反对”。(7月5日《中国青年报》)

  为什么非要使用英语呢?从报道中披露的情况看,并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这既不是因为所有与会者的英语都特别好,不需要汉语;也不是用汉语不能表达会议议题,因为除了极少几个最新名词需要直接借用外语外,当代汉语足以表达大多数科学概念和科研内容。当然,这一类的学术活动通常会邀请几位外国学者参加,但他们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向他们提供翻译服务来解决。

  这样看来,在中国举办的学术会议上以英语为唯一的语言,除了能让举办者、演讲者获得一点优越感和心理上的满足以外,实际上也就没有别的什么值得一提的作用了,用钱钟书先生的话来形容,就是“还不比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装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毫无必要地使用英语,就能获得心理上的优越感,在我看来,是一种“逆向种族主义”情绪的下意识流露。什么是“逆向种族主义”呢?按学者王小东的定义,就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种族主义,是一种自我矮化的情绪体系。

  “逆向种族主义”不仅是错误的,而且也是非常有害的。仍以学术会议只使用英语为例,这样虽然能使会议的主办者、演讲者有机会炫耀自己的优越,但却失去了一次向国内民众普及科学知识的好机会,焉知那些风尘仆仆地赶来旁听的大学生中不会产生未来的科学巨匠呢?但英语这道门槛却无情地将他们挡在了门外。更为危险的,学术会议拒绝汉语,将会导致汉语在学术和科技领域的边缘化,最终也将导致汉语所承载的中国文化的边缘化。

  “逆向种族主义”情绪导致了学术会议排斥汉语,而学术会议排斥汉语又“证实”了“逆向种族主义”。这种情绪社会的辐射和影响的结果,必然会加重社会的民族自卑心理。现在中国的官、商、学各界都以能和外国人建立某种交往为荣,甚至女青年也以嫁给外国人为荣,都反映了这种心理。从长远看,民族自卑心理将会影响到民族的自主性和国民当家做主的精神,会影响到国家安全,还会窒息中华民族在科技人文思想方面的创新能力。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郭松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