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陆相K/T界线研究首次进入“厘米级”阶段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6日10:31 新华网

  新华网长春7月6日电(记者马扬)由中国联合其他8国科学家合作进行的“黑龙江流域白垩纪生物群与K/T界线研究”已进入“厘米级”研究阶段,这是中国在关于此类领域研究首次取得的重大进展,它标志着在中国境内寻找到完整展现6500万年前后生物灭绝与复苏事件的地层记录已“近在咫尺”。

  据此课题负责人、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主任孙革教授介绍,目前,

该陆相K/T界线研究已锁定在黑龙江省嘉荫县乌云镇附近的小河沿地区,并可望在近期提交最终成果。

  K/T界线是指距今约6500万年的、中-新生代之交的白垩系(K)与第三系(T)之间的地层界线,包括根据海洋生物化石确定的海相K/T界线和根据陆地生物化石确定的陆相K/T界线。

  白垩纪与第三纪之交(即K/T界线时期)在地球生命演化发展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白垩纪时期,以恐龙为代表的陆生动物和以菊石为代表的海生生物曾空前发展,并在白垩纪末迅速消亡,代之而起的是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大发展。此时期全球性的生物大规模灭绝与第三纪之初的复苏,暗示了此间整个地球在古地理及古气候环境方面曾发生重大变化。这一全球性的生物地质事件的研究一直是国际地学界关注的热点,也是国际性的前沿研究课题之一。

  据专家介绍,世界上的陆相K/T界线目前仅在北美有较精确的确定,由于这一地区发现的K/T界线附近的地层中存在大量星外物质,因此科学家们认为,此间地球上曾发生过巨大的、被地外星体碰撞的事件,从而导致地球上恐龙等大批生物灭绝。

  2002年,科学家首次在中国黑龙江流域发现陆相K/T界线重要线索痕迹,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和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的支持下,由中国著名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家、吉林大学孙革教授领衔,联合美、俄、德、英、日、韩、比利时、巴西等国开展了该课题的研究。

  4年来,科学家们开展了古生物学、地球化学、沉积学、古地磁学及同位素年代地层学等综合研究工作,首次系统地建立了黑龙江嘉荫沿江地区晚白垩世生物地层序列,新建了晚白垩世2个植物大化石组合和5个孢粉化石组合,深入开展了黑龙江两岸晚白垩世-早第三纪生物群及地层对比研究。

  与此同时,科学家们还详细研究了黑龙江地区K/T界线附近时期的生物和地质事件,提出了有关该地区恐龙灭绝原因的新观点,为探讨全球性的K/T界线重大生物演化事件提供了新的资料。

  2005年起,项目组又完成了两次、深度共达数百米的钻探取样,基本查明了黑龙江流域K/T界线出露的典型位置及特征。科研人员通过野外钻孔验证和室内分析,该项目组已发现了K/T界线附近典型的、白垩纪最晚期及第三纪最早期的生物化石组合,目前已进入“厘米级”精度的研究阶段。这些重要成果为加速完成黑龙江地区陆相K/T界线的最终确定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