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观望《书城》改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6日12:04 信息时报

  http//blog.sina.com.cn/u/1404346467

  徐江 专栏(逢周二、四见报)

  很偶然地碰到几个熟人,都不约而同聊起上海三联《书城》改版的事情。还追着问我有什么看法。我说我没什么“看法”。第一我不是出版社的老总,第二我不是投资老板或

操盘的什么人。但我知道这本杂志之前已经进行过所谓“改版”,并不成功。基于此,无论从读者,还是媒体人的角度,我都对它这一轮改版持观望态度,且并不看好。

  在我看来,最好的《书城》曾经出现过。那是1997、1998年时的《书城》,或者推而广之说,是2000年以前八开大本时期的《书城》。尤其是创刊的最初几年。在村上春树的书还没有热卖、在李欧梵还没有在内地出版他的学术作品的时候,刊出他们写的文章或访谈,对读书人来说是一件福祉;译介曼昆的经济学随笔、跟读者聊一聊以撒·伯林……应该说,这些稿件和选题的组织,在当时还是能让人眼前一亮的。

  那个时代的《书城》,在内容上的问题是不能让所有的话题更当下化、一线化一点,同时眼睛只顾看着外头,对国内的书情和文化圈热点有所忽略。但它的深入浅出文风并没有错,在某种意义上,还可以说继承了北京三联老《读书》的优点。而后来的改版和铜版纸化,则把这仅有的优势也自我取消了。

  早年《书城》没能卖好,发行是个大问题。而发行中很大一个原因,是它的设计太超前了。八开本的设计突出了展示性,却没有考虑上摊销售和携带的便利。

  中国的书情资讯杂志,历来很欠缺。自打《读书》由80年代的普及、启蒙,堕落为90年代知道分子式的小圈子自赏,水平都不如《席殊好书》,这点尤为明显。《万象》倒是继承了老《读书》的文风畅晓,可惜趣味偏于老旧,除了读者中的“闷骚一族”,不会有太广泛的欣赏者。铜版纸年代的《书城》,想靠近“小资”,可惜稿件趣味却又没有脱出80年代文艺青年的局限,文风倒是跟新《读书》更像表兄弟,这摆明了是条死路,却偏偏有人为它烧钱,以为符合了时代的审美,倒也是件好玩的怪事。新一代《书城》会成什么样子?我想,仍无外乎上面提到的那几种路子吧。毕竟资源就垄断在那么少数几个圈子手里,不过是换了一茬领工资的人罢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