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台湾政坛拐点,更需警惕李登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6日14:37 南方周末

  ■天下观察

  □特约撰稿易度发自台北

  李登辉出手

  李登辉又出手了。在国民党用尽了所有招法,宣告弃子的时候,他放出了一手杀着———杀的是陈水扁,瞄的却是台湾两大阵营。这是一个试图分化绿,也分化蓝,然后谋求大势的棋局。

  对于闹到“立法院”的“罢扁案”,李登辉所领导的台联党的态度是弃权,既不反对,也不赞成。相较于民进党“立委”的集体抵制,弃权的意思本相差不远,但李登辉却可藉此宣告自己“反贪污”的立场,不会与民进党同流合污,仿佛他也是“清流”。

  这一招,甚至获得国民党的“感激”。因为在民进党变“贪污弊案”为“本土政权保卫战”的政治操弄下,有最具本土代表性的李登辉出马,等于证明了这与“本土”无关,而是贪污与反贪污之战。

  李登辉的大掌柜刘泰英及两名随扈刚因侵占政治献金和挪用公款被判刑。但在陈水扁面临罢免之际,李登辉反而有意与陈水扁保持距离。他拒绝了陈水扁的会面邀请,表示自己“无法与不行公义的人站在一起”,让人带了龙应台所写的文章“今天这一课,品格”给陈水扁,甚至还间接放出话来,“希望陈水扁知进退”。

  图谋一箭双雕

  事实上,李登辉这些日子与民进党内独派的联系更加紧密,借“公义”大旗打压陈水扁,这一招如果奏效,势必会激起民进党内赞成两岸交流的新潮流派的反对。这种分歧是否会造成民进党分裂不得而知,但是却不排除李登辉对此的盘算。

  更需注意的是,这一招棋也同样指向了国民党。国民党中的本土派在党内处境微妙,特别是本土派之首王金平与李登辉向有关联,一直让国民党感到疑虑。“罢扁案”发展的种种可能中,吕秀莲出任“总统”、王金平出任“行政院长”一直是热话题。一旦陈水扁失势,不能排除吕王联手的可能。毕竟,“行政院长”有更多的资源可以支配,而这恰恰是本土派最需要的。

  更何况,未来的的“立委”选举中,“立委”席次减半,许多“立委”将失去提名机会,国民党本土派在基层的实力就更加困难。同时,台联党、亲民党等小党派在蓝绿对决的气氛下,票源被压缩,小党的候选人可能根本没有出头的机会。外界本来以为李登辉台联党会泡沫化,如今李登辉这样一出手,显然有所企图。

  如果李登辉的盘算得逞,民进党中的台独基本教义派分化出来,并争取到国民党的本土派,则李登辉的台联有可能成为大党派,或最大的联合派阀。

  “倒阁”可能面对双重困境

  事实上,国民党内的领导层认为,历经罢免案不成功后,国民党已经用尽力气,需要保养生息。台湾社会也需要休息。马英九本人不是没有想法,包括倒阁、弹劾、再罢免等,都在研拟之中。倒阁需要“立委”半数通过,这不是难题。问题是倒阁后,要怎么走下去。倒阁的办法规定,“总统”要么重新提名新“行政院院长”,要不就是解散“国会”。“国会”再改选,泛蓝“立委”会超过三分之二,届时就可以成功罢免陈水扁。

  但问题是陈水扁会如此容易就范吗?万一陈水扁不是解散“国会”,而是重提“行政院长”人选,怎么办?

  国民党的判断是,如果陈水扁有意分裂泛蓝,很可能提名王金平。届时如果王金平用“组阁”之名,带着泛蓝的本土派“立委”出走,这势必对国民党有颇大影响。

  而如果“国会”改选,也有新问题。新“立委”选举办法还未研拟完成,未经“立法院”审查通过,“国会”如要改选,“国会”又已解散,无法审查通过,怎么办?一是由“大法官”会议作出解释,让“立法委员”先继续行使职权,直到新“国会”选出。二是由“中央选举委员会”径行公布选举办法,直接选举。

  这里有另一个问题:如果“中央选举委员会”都不办理,而陈水扁又下令“中央选委会”不能办理,这等于“监察院”、“行政院”和“立法院”都消失了职能,无法制衡陈水扁。这是什么制度?怎么可能运作呢?

  这是国民党最忧心的。所以国民党对宋楚瑜提出的倒阁不赞同,迟迟不愿意表态。但一般泛蓝民众并不知道其中利害。

  大争斗的开幕式

  马英九当然有他两难的地方。但最大的困难,仍在于李登辉现在出手的这一招。

  陈水扁也一样痛苦。泛蓝要他下台,他可以拿“本土政权”、族群冲突来对抗。但来自“绿营”内的道德诉求,他则无所应对。

  这一场戏,不会迅速结束,而是不断发展的大争斗的开幕式。而对两岸关系来说这也是潜伏危险的关键时刻。如果李登辉裂解成功,绿营与蓝营中的本土派结合,台联会变成一股大势力。届时,台独声浪高涨,两岸会有新的危机。反之,如果马英九化解成功,维持好泛蓝不分裂,让台联不至于坐大,至少两岸会维持一段时间的平静。

  (P1169092)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