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文:为什么要妄自菲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6日14:44 新民晚报

  

  江晓原

  为了中国教授在国际会议上用英语还是中文作报告,网上又出现一轮热烈讨论。这个问题背后,确实还有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

  国际会议为了便于交流,规定工作语言为英语,确属常见做法,本来无可非议。但是任何事情一旦僵化,就会引出问题。即使是国际会议,也要视会议的主题、与会者的背景构成等等因素,来决定会议的工作语言。比如一个关于中国科学史的国际会议,与会者中大半为中国学者,与会的国外学者也都有汉学根底,却仍死死规定工作语言只有英语一种,结果面对一屋子可以自如使用中文的人,放着中文不用,非要结结巴巴地用英语开展效率极低、层次极浅的所谓“学术交流”,却还美其名曰“与国际接轨”,不是很搞笑么?在这种场合,就宜规定会议工作语言为中、英文两种,让与会者随意择用。

  现在大学里又有所谓“双语教学”的时髦,据说还成了对大学的“评估指标”,而且又是一刀切,搞得连中文系的中国古典文学专业也要求“双语教学”,这就比上面所说的会议局面更为搞笑了。什么专业需要双语教学,应该由大学校长和教授们自行决定。

  如果中国学者要研究康德哲学,你能要求德国人为我们弄一个德-中“双语教学”的康德哲学课程吗?那么反过来,如果西人要研究唐诗宋词,他当然就要学中文,我们用不着为他们搞什么“双语教学”。在关于唐诗宋词的国际会议上,工作语言就应该是中文。谁要研究某种学问,他就应该学这种学问的母语,或这种学问发达的国家的语言,这是国际交流中通行的规则。简而言之,就是“谁的学问谁做主”。

  主张开会说英语,上课用英文教材者,主要是着眼于加强“国际交流”,这当然不错。但并不是只有说英语才算国际交流——如今在越来越多的场合,说中文也可以进行国际交流。极力强调英语,忽视母语,歧视中文,长此以往,会有什么后果?推行政策,不可不慎也。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我们要弘扬中国文化,首先就要让中文发扬光大。何况当此中国和平崛起之际,我们为什么要对中文妄自菲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