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人为制定的就业率指标是一柄"单面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6日16:15 浙江在线

  眼下“双面剑”一词被频繁使用,用以形容那种利弊共生、难以取舍的决策或事物。这个词流行,证明此类事物日多,比如大力发展私人汽车,就是其中的一例,人民币升值,也是一例;而小至节食减肥、开刀整容,也都是双刃俱利。但凡事都有例外,有些事有百害而无一利,只能算作自伤自残的“单面剑”。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指标,就是这样一柄“单面剑”。

  据了解,教育部从1999年起,开始统计各地、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并逐渐演化成每年制定当年毕业生就业率指标。从教育部的解释来看,制定此类指标的初衷应该是不错的,一是可以量化考核各地、各高校的办学水平,就业率明显偏低的地方、高校、专业,将控制或减少招生指标;其二,可以促进各地各高校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多方促进、帮助大学生就业,以减少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的出现。前一个目的,在2003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有直接的表述;后一条虽然没有类似的文件表述,但在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话题,而大学生就业问题又格外敏感的情况下,其实是更主要的目的。

  但是,表述得良好的初衷,未必一定能够达致良好的效果。近日就有媒体报道,中国矿业大学的部分MBA毕业生,在顺利完成学业之后,却无法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原因在于他们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无法为学校的就业率添上一个分子,于是他们的毕业证就成了扣押在学校的“人质”,为了“赎”回本该属于自己的毕业证,部分学生只好找一家“挂靠单位”,签一份假的“就业协议”。如果他们都找到了这样的“挂靠”,都签署了这样的“协议”,则该校今年MBA毕业生的就业率就达到了100%,完成了“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的目标(去年该校研究生就业率为99.3%)。可是,这样的指标能够如实反映该专业的社会需求,以作为指导下一年度专业设置的参考吗?这样的指标能够真正解决毕业生的就业出路,起到缓解就业压力和社会矛盾的作用吗?当然都不能,它实际起到的作用,只能是误导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结构的了解,掩盖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真相,延误重视和解决问题的时机。

  其实,大学生的“虚假就业”现象由来已久。虽然没有具体的统计,但在全社会就业压力逐年加大的形势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却逐年提高大学毕业生整体就业率指标,而各地、各高校也居然能够按时完成,甚至超额完成这“不可能的任务”,其间有多少手段,也就不难想象。

  一定有人把这一现象归于中国惯有的“上有(好的)政策,下有(歪的)对策”的又一实例。但我们以为并非完全如此,而是这一“政策”制定之初,就存在先天的不足。一个最基础的理由是,在就业问题上,没有谁比毕业生本人更迫切、更主动、更有动力。经过他们各自在真正关心学生就业问题的高校帮助下,努力谋职而实现的就业率,就是最大可能的就业率,在此之上而人为“制定”出来的就业率指标,既无法实现,也没有意义。在这类指标指导下层层分解而形成的压力,除了鼓励某些无所作为的高校各出邪招,胁迫学生“虚假就业”之外,不会有另外的结果。

  不排除有人需要利用这种方法得出的漂亮指标,但他们的需要不是社会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所以,人为制定的就业率指标,是一柄有害无益的“单面剑”。

作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