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老子》是用来倒背的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6日18:00 光明网
邓海建

  7月2日《新京报》消息:11岁男孩在北大表演正背倒背老子。一名11岁男孩,将《老子》81章倒背如流。近日,这位名叫李洪彬的五年级小学生在北京大学电教中心表演了正、倒背诵《老子》81章。

  洋洋洒洒五千言的《老子》,长期被国人视为出世隐士的人生哲学,博大精深,流传千年。从传统文化的传承看,在孩子学有余力的基础上,熟读而成诵,自然无可厚非。但

问题是:又不是回文诗的《老子》,屡屡有教育话语权的专家权威给“倒背如流”的小孩子表演舞台,除了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叫“仲永”的被父亲牵着四处表演诗歌的古代孩子的一次次翻版,还有多少现实意义呢?如果说,老年人从生理学的角度倒背古文是健康行为,那么,鼓惑小孩子去明显违背教育规律地“倒背”,除了能证明个体记忆力的超群,有何普遍性指导意义呢?——况且,背后的代价是高昂的:“倒背”需要大量的时间来死记毫无语言逻辑的字句,造成精神上的巨大压力,既背离了教育规律,又有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如果要显示记忆能力,其实有更多的诗词歌赋、且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不比倒背《老子》有意义多了?

  我想深究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如此热爱“倒背”?一是渐次异化的“国学热”背景里,难免有人趁热“打劫”,搞成“形象工程”——这就是“读经运动”尚在探索之中、“背经运动”已然热烈的根源。在这种“毁”人不倦的形式主义国学风潮里,古文化成了作秀的道场,理解或者扬弃都不重要,穿汉服、背了、乃至倒背了……就是最大的“成就”。我们早忘了《中庸》里的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次,是当下教育创新体制缺失下的群体性猎奇心态在作祟。在官方认可素质教育纸上画饼的年代,民间对教育多元的天然诉求缺乏合理有序的呈现方式:既然学校里只有分数的PK,我就用小孩子倒背的《老子》吸引你、用小孩子横渡某某海峡的胆子吓死你……以此获得教育对“新意”猎奇的畸形快感。最后,还有教育的功利主义在粉墨登场。一个倒背《老子》的小孩子四处展转表演,以此证明个体的强大,这则寓言背后的现实语境是教育上的“兑现思想”:画画的目的是为了拿奖,练琴的目的是为了过级,跑步的目的是为了加分,读老子可以表演倒背……教育、文化对于人性内化的私家功课被无情地公众化、表象化。

  在媒体和教育机构的掌声里,这倒背《老子》的功夫,越来越像《笑傲江湖》里的葵花宝典:虽是独门武功,却具有强烈的自戕意义。在风行的“倒背”背后,如果没有看客的喝彩、大人的怂恿,孩子真有“倒背”的天然热望?还是记住鲁迅先生的话,“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让孩子“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吧。毕竟,《老子》不是用来倒背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