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德国:2天诞生1家中国公司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7日00:16 环球时报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赴海外扩张版图时,欧盟经济的火车头德国也加强了它的“中国战略”。德国埃扬经济分析公司日前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德国已成为吸引中国企业投资增长最快、总量最多的欧洲国家。

  中国成为德国企业最大买家

  在谈到这项调查时,埃扬经济分析公司负责人桂多博士表示,在德国直接投资的亚洲国家中,中国名列第三,仅次于日本和韩国。特别是最近2年,德国几乎每2天就诞生1家中国公司。目前,已有700多家中国企业在德国落户,例如华为、海尔、联想、中远等国际知名企业,投资总额近1亿欧元,预计到2015年,中国对德国的投资额将达20亿欧元,约占中国海外投资的3%。

  据记者了解,目前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投资方式主要有3种:一是中方独资办企业,这类企业一般都是大中型企业;二是合资办厂,往往表现为一些中国的中小企业利用德国中小企业拥有的独特技术,与其合资办厂;三是购买德国的破产企业,进行“改造”。在这3种方式中,第三种占了大多数。据德国《商报》透露,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德国企业的“最大买家”,买下了将近400家德国企业。此外,通过并购,中国公司还可以绕开欧洲的反倾销制度。

  为了吸引中国企业投资,德国各州政府都制定了针对中国投资者的特别措施:如设立专门的中国部门 ,为中国企业前来投资进行专业咨询;开通了中文网站;对中国企业提供了“一条龙”服务;开通至中国的航班等。

  投资领域应避免“直接竞争”

  对中国企业的投资热潮,德国各界大都表示肯定。德国联邦经济部官员舒密特先生向记者透露,德国作为生产地每年将从中获得1万个新的工作岗位。德国经济学家奥特克教授也指出,中国企业在德国从最初的“小打小闹”发展到“从量到质”的变化,表明中德之间的投资已逐渐转为“双向”平衡。

  尽管中国企业在德国投资的不少,但是,中国企业在德国获得成功的例子却不是很多。奥特克教授强调,中国企业选择投资领域一定要避开德国市场的“直接竞争”。德国有一个发展非常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和一个开放度很高的市场。中国企业应推广一些在德国市场上较少、价格更便宜或者质量更好的产品。如德国北部的威尔茨钢瓶公司就专门生产压力钢瓶,由于避开了直接竞争,很快就占领了德国大部分钢瓶市场。

  在技术产品领域,中国企业可以跨国集团的形式进行跨国生产。调查显示,在德国销路好的技术产品没有单一国家的供货商,几乎都依赖于全球化的国际供货商,在世界各地采购。同时,对没有技术的中国企业,可选择“购买”。如宁波中强公司在几年前就出资300万欧元,买下了德国帕绍地区已破产的机械设备制造企业卢茨公司。其实,在采用国外一些先进技术时,国内企业常会遇到知识产权问题,而中强公司收购了卢茨公司,就可以将卢茨研发的先进技术无偿地用到中强。

  奥特克教授表示,中国投资者在德国很多产业领域都有尚待发掘的投资潜力。例如德国的宠物用品和饲料业便是很大的市场。此外,与德国企业合资,利用德方的加工配方、质量标准、品牌效应和我方的资源、加工成本优势,可以打入整个欧盟市场。例如,德国的水果与蔬菜市场,中国企业可与德国企业合作,投资建立自己的水果经销基地。

  用好当地人很重要

  德国《经济》周刊等媒体指出,中国在德企业有一个“通病”就是错误的人才战略。它们认为中国企业应尽量派遣有过在德国工作经验、通晓德语的人到德国工作。

  此外,围绕人才战略,中国企业还存在“五大问题”:一,在兼并时对企业的销售前景估计过于乐观,招收了大量工人,后来在实际运转过程中出现人员富余,而且,德国工人的工资至少是国内工人的20倍。由于法律原因,企业却无法随意解雇职工,否则会引来没完没了的官司。二,对德国相关法规的不了解,经常无意间触犯到有关法律法规。三,不熟悉德国的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德国工人养成了一个习惯,8小时内认真工作,8小时之外百事不管。中国公司在8小时内可对德国工人严格要求,但不要指望员工能以厂为家,处处为公司着想,更不要指望员工不计报酬地加班加点。四,打官司问题。五,中方收购的企业往往是破产企业,重新招聘工人时应尽量争取有利条件,如每周工作时间、工资待遇等。否则,一旦需要解雇员工时,需付出昂贵的安置费。

  对此,威尔茨钢瓶公司总经理蒋洲深有体会,他们公司的管理层基本都是德国人,聘请的德国经理曾是一家全球500强企业在德国的负责人。他说:“到德国发展,要用信得过的本地人才。德国在工商、税务等方面都有严格的程序和规定,繁文缛节特别多,德国本地人往往都难以应付,要是中国人来干,肯定会感到无所适从。”▲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 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