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张妈妈我为你流泪我为你自豪(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7日02:30 大连晚报

  

张妈妈我为你流泪我为你自豪(图)
近日,记者走入大连义工张贞慧家,与老人生活在一起。虽然只有两三天时间,记者却禁不住深情地慨叹——

  张妈妈我为你流泪我为你自豪

  ■文/图本报记者卢真珍

  新闻提示

  她,一位87岁的老义工,10年间,她捐款10万元;几十年来,她从未间断过捐款——抗洪救灾、希望工程、贫困家庭……只要口袋里有钱,只要社会有需要,她都毫不吝啬地一次次捐款,而她每月的退休金只有1000多元;她曾说,要把自己“捐个干净”。

  认识她的人都亲切地叫她“张妈妈”。

  这位如此善良的老人究竟有着怎样的内心?她每天都在想什么,做什么?

  吃什么蔬菜乱炖每顿都是一样的菜

  记者去张妈妈家的时候,正赶上了老人在吃早饭。她捧着一个搪瓷碗,碗边和碗底掉了不少瓷,看上去斑斑驳驳的。记者问:“张妈妈,这种搪瓷碗您还用着呢?我只是在小时候见过这种搪瓷碗。”张妈妈笑了笑说:“是个老碗,我用习惯了。也不知道现在别人都用什么样的碗,反正我觉得这碗挺好。这大概是我结婚时买的,能用就行。”

  张妈妈的碗中,有一团黑糊糊的东西,记者好奇地问她吃的是什么。老人说,早上打了点苞米糊,放了个鸡蛋,还有昨天剩下的半个包子,这包子还是邻居送来的。这就是张妈妈的一顿早餐,也几乎是多年来没有变过的早餐。

  可能因为这一天的早饭吃的有点晚,中午张妈妈就一直说不饿,到了下午,午饭和晚饭合成了一顿,这顿饭和平常一样只有一个菜,张妈妈说她每顿饭都离不开蔬菜。一个土豆、一个西红柿、一个茄子,放在锅里乱炖,再加上一小碗苞米糊。张妈妈吃的菜,是在菜市场里别人挑剩下的最便宜的菜。

  张妈妈吃饭用的桌子是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华丽板”做的,下边的柜门早就没影了,张妈妈说这是邻居搬家不要的,她拿来当了饭桌;而她坐的椅子弹簧“蹦”出老高,记者试坐了一下,突出的弹簧硌得屁股很不舒服。张妈妈却说:“这把椅子的弹簧是出来了一点,但我坐习惯了,没觉得不舒服。”

  [体验感言]

  海参、鲍鱼、鱼翅……当不知有多少人一掷千金的时候,恐怕没有人想到住在一间简陋房间里的张贞慧老人。她一个饭碗用了几十年,却把从牙缝里挤出来的节余献给更需要的人。面对老人简单到寒酸的饭菜,想到她10年捐了10余万元,这巨大的对比令记者的眼里时时盈满泪水。奷

  穿什么“衣衫褴褛”一点也不为过

  认识张妈妈的人都知道她穿的很朴素,一件比较像样的衣服总是穿好多年。但记者在张妈妈家里看到她的时候,她身上的衣服,用“衣衫褴褛”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前天记者去她家时,张妈妈穿着一件深绿色的卫生衣。这件像“古董”一样的衣服,领口、袖口都破了,背后还有几块不同颜色的布打的补丁。见记者来了,张妈妈可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便去换了一件衣服。这件黑色的上衣,似乎是她出门时才穿的衣服,可记者依然发现,衣服的两个兜全部都是后补上的。

  在张妈妈家的客厅里,有一个上世纪50年代的抽屉柜子,旁边的地上还放着一个很旧的柳条包。张妈妈的床头,挂着两个上世纪流行的军用书包,书包上打满了补丁,不仔细看真看不出是书包。两个包都鼓鼓的,记者打开一看,里边装的是袜子,这些袜子全部都是打过无数补丁的,有的甚至是补丁摞补丁。“这不是挺好的吗?还能穿!”张妈妈淡淡地说:“我出门穿的衣服可多了,这些都是在家穿的,虽然我好多年没买衣服了,但慈善总会、民政局的领导总时不时的给我送衣服来。我们胜利社区的书记也很关心我,你看家里的米面油全都是他们送来的,我都不用买。”

  [体验感言]

  看到张妈妈穿的衣服,记者就会想到自己塞得满满的衣橱。当全社会都在享受时尚的时候,张妈妈好像是生活在上个世纪初的人物。这绝不是单纯的朴素和落伍,而是一位善良老人对物质生活最彻底的超越和解脱。

  想什么满脑子都是别人却从没想过自己

  在张妈妈家的客厅里,书桌下面堆满了报纸。张妈妈说看报纸是她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而她看报纸和别人有些不同,除了了解一些新闻之外,更重要的是从中寻找需要帮助的人。张妈妈说:“要是看到了哪里有灾难,我就赶紧去捐款;有需要帮助的学生,我就去希望工程;有需要帮助的困难家庭,我就去慈善总会……”

  这几天,天气不好,张妈妈难得在家里待着,但就算她人在家,心思也早已飞了出去。她告诉记者,这一个月以来,她一直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帮助西岗区7个街道的义工站步入正轨。她说:“每个街道都有一个义工站,义工站的职责有两个,一个是帮助‘三无老人’,每位‘三无老人’都要有3个义工去照顾;还有一个是帮助社区里的低保户家庭的孩子。他们在学习上可能遇到了很多问题,但因为经济原因没办法请家教,我们义工把这些孩子组织起来,再找来老师给他们辅导。不过,我已经走遍了7个街道,这两项工作有一半的义工站没有做起来。”为了这事,张妈妈这几天愁坏了,天天给熟悉的义工打电话,找义工站的站长,希望自己能尽一份力,尽快让那些低保户家庭的孩子能接受到辅导。

  在她的脑子里难道就没有想过自己?张妈妈说:“我自己有什么好想的?需要帮助的人还很多,这些我都想不过来呢。”

  [体验感言]

  很难用世俗的眼光看待张妈妈,也很难拿那些世俗的问题去问张妈妈,因为一切在别人看来很奇怪的举动,张妈妈做起来都是那么自然,因为她心里就是那么想的,她的心中就是没有自己,全是别人,她就是要把自己“捐个干净”,一点不剩。面对这样一位老人,一切的语言都是苍白。

  做什么做三年义工奉献3000个小时

  作为一名义工,按要求每年奉献社会的时间不能少于48个小时,而张妈妈却是一个“全职义工”。她从2003年2月参加义工组织以来,三年时间她奉献了近3000个小时。

  2003年,张妈妈刚加入义工组织的时候,她只在每个周六、周日按照义工组织的安排去奉献。在2004年10月的一个偶然机会,她来到慈善总会,发现那里有很多工作需要人去做。于是,她主动要求到慈善总会工作。从那以后,一年365天,她几乎天天在慈善总会。最常做的事就是清点捐款。每个月的26号、27号、28号三天要整天清点,其余时间如果有单位组织捐款的话,她和义工们就帮忙准备捐款箱,派人去现场指导捐款等事项。

  张妈妈说自己一门心思做义工,她已经忘记了家庭生活的乐趣。“我不能闲着,要是在家一天,就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只要有工作,我的心情就好,心情好了,身体就好。

  记者在张妈妈家里时,正好有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打来电话说要张妈妈找一个荣誉证书。张妈妈在她的铁床下翻出一个落满灰尘的纸箱,里面全是荣誉证书,但找来找去还是没找到。她继续在床下“搜索”:一个皮包、一个塑料袋、一个纸袋、一个大箱子纷纷被挪了出来,里边都是荣誉证书和捐款收据。这些荣誉在张妈妈看来不算什么,从上面落满的灰尘,可以看出她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来回味这些荣誉了。

  看着这些收据和证书,记者算了一下,仅从1996年到现在的10年间,张妈妈已经捐款达10万元。今年她还给希望工程捐了8000元,给慈善总会捐款5000元。而她的退休金每月不过1000元多一点,除了生活必需的费用外,她没有任何娱乐,没有任何额外消费,钱全部都捐了出去。记者提出想看看她现在家里还有多少钱,张妈妈始终没有拿出来。只是不停地说:“我不缺钱,生活这不是挺好的吗。”

  昨天,记者第三次去张妈妈家,因为没有预约,她一大早就出门了。慈善总会搬家,她要去看看有没有能帮忙的地方。接下来的几天活动,张妈妈的小本子上也都记得满满的,要去学校参加退休教师座谈,要去劳动公园进行环保活动,要组织街道义工站的义工们给低保户孩子辅导……用她的话说,这样的生活挺累,但却快乐。

  [体验感言]

  记者在心里算了一笔账,张妈妈年收入1.2万元多一点,每年捐款1万多元,也就是说,她每年的生活费只有2000多元,每月生活费不足200元。这样的生活水平,在大连连低保都够不上。

  张妈妈的义举和善举感动过无数的人,市长、省长都曾被她所感动,对她肃然起敬。但是记者在与老人一起生活的几天里,时时思考一个问题:作为一位87岁的老人,在不停奉献的同时,她就没有自己的需要吗?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张妈妈早已给出答案。她说自己什么都不需要,因为她心中根本没有自己。可是我们仍要思考这个问题:一位善良一生的87岁老人,已有权利享受一切幸福与爱心。所以,当我们享用张妈妈的爱心与奉献的时候,我们有理由想一想,我们可以为张妈妈做点什么?

  图片说明:一位善良一生的老人,已有权利领受一切的幸福和爱心。

  新闻链接

  张贞慧,87岁,辽宁师范大学退休副教授。她是我市年龄最大的义工。她1950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大连工作,1955年被评为大连市劳动模范,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她一生无儿无女,现在独身一人,每月只有千余元的退休金。1951年抗美援朝打响后,张贞慧将自己工资的一半用来支援前线;1966年邢台地震,为帮助灾区人民早日走出困境,她一次捐款2000元;1981年瓦房店的万家岭遭受特大洪水,张贞慧和丈夫又捐助1000元;1991年为支援苏皖灾区,她一次捐款1700元;1992年,她为“希望工程”捐款1000元;1996年,她两次为“希望工程”捐款共5400元;1998年秋季,为支援洪水灾区的人民,她到民政局捐款5000元;老虎滩义工林中,有她购买的1000株树苗和挥动铁锹时留下的汗水;在慈善总会的捐款中,有她一次性捐出的5000元……迄今为止,她仅对“希望工程”这一项捐款就已达10余万元。她为自己签了《遗体捐献志愿书》,她已经把自己捐了个干干净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